加入时间:2022-01-25 15:34 访问量:4508 信息来源:
责任者:刘润著
索书号:B848.4/8161
润总的五商实战篇我是买了的,最遗憾的一点就是当时错过了同步跟学,没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
这本书由课程的一些观点整理而成,全书言简意赅,点到即止,阅读起来十分流畅。以现在的认知背景去读,收获全然不同:
1、填补了两个“盲维”。盲维——印象中是吴伯凡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说因为你缺失了某个维度,导致你对事物的认知格局被限制。一是“立场”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表述中,除了事实、观点、信仰(一般职场中较少涉及),还有立场。我之前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与别人的讨论明明已经充分尊重事实和观点,但对方就仿佛听不懂人话似的,就是无法去承认事实,面对观点顾左右而言他。换言之,就是一个你认为完全没必要跟你打官腔的人,在跟你打官腔。那么我错在哪?我错在没有意识到所有的职场沟通都包含了立场——也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而只想着在纯技术层面去沟通,这就是把职场沟通单纯化了。我虽然知道“立场”这种东西的存在,或许在其他的场景中也能认知到立场的不同,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对话场景中,却并没有考虑过立场这回事,这就是盲维——盲在过于关注真实性、真理性,把坦诚沟通这件事的门槛想得太低。二是“辩论”的概念。同样是职场沟通,对方会拿一些陷阱性提问来问你,如果直接顺着回答就会掉坑里,如果直接指出对方的陷阱性,又显得太学究。这个时候盲维就盲在,我用对待正常沟通的方式去处理不正常的沟通,把非暴力沟通、情绪管理教条化应用了。盲维的填补是对世界观的补全,如果一些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切合心意的答案,可能就存在盲维问题。
2、洞察了一个关系层面的结构性不足。我经常会认为一些人所提出的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是因为提问的角度错了,或者说这些人根本就不懂怎么提问。于是我可能会去纠正对方的问题,在回答问题前先质疑问题本身,这样当然容易得罪人。当我看到润总说,“有的人提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答案”,我就意识到他也遇到了我遇到过的情况,但为什么他的表述就能让人舒服?于是我反思了一下其中的差异性——我的回应方式,是把事物分成了“好”跟“坏”,并且尝试用我的“好”去替代别人的“坏”,于是就制造了对立;而润总则是把双方的观点都放进了同一个“概念组”,比如“问题与答案”,再比如书中提到的“how,why,what”。这样,“我”跟“你”的分歧就不再是“我对你错”,而变成了“我指的是问题,你指的是答案”,“我在讲how,你在讲why”,不同的东西以并列的形式取得了和谐共存,共识就这样建立了起来。所以这本书不要光看书中讲了什么“底层逻辑”,还要用你的“底层逻辑”去看书中讲解“底层逻辑”时所用到的“底层逻辑”,然后再去检验你的“底层逻辑”有什么bug。比如通过上述反思,我就可以认识到我自己并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平等”与“中立”,这个洞察对我来说就很有价值,以后再遇到分歧,我就可以用这种“概念组”的方式去进行刻意练习。
3、理解了一些更细微的感受。润总提出了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三种价值;功能价值、体验价值、个性价值,我瞬间就理解了我的奇怪关注规律了。比如有的人特别不喜欢,却始终没有取关,就是因为对方提供了功能价值。有的公众号没什么干货也关注了,就是因为有体验价值,对方写的东西能提供一种连接感。还有一些人是即对我没什么用,也有很强的距离感,但却依然关注,就是因为在对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具备个性价值。这个收获看起来比较鸡肋,但其实很重要。为什么?因为这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本过程。就是在这些地方,把本来模糊的感觉清晰地定位出来,就实现了对自己的认知深化。而你对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就能更好的采取行动。插一句,有的人看电视剧、电影,看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在吸引自己,就白白错失了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你所喜欢的情节,其实就是在暗示你到底在现实中缺失了什么,应该去追求什么。
总结一下,这本书非常的简洁凌厉,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干货,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顶级商业咨询看世界的视角,而本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与自己看世界的视角相比较,通过发现这种差异性,来进行自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