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家庭煮妇,全家的饮食安全都靠我。但是我的安全要从市场上来,我平时上街买的菜能吃得放心吗?”龙江的刘女士说出了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市民怎么吃得安全放心、“世界美食之都”靠什么为维护?9月21日,顺德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审议。顺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海坚表示,食品安全监管仍有短板,包括设施、人才引进、社会公开、社会参与等,都要按更高目标去提升,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食品安全“零事故”始于重视
顺德区副区长冼阳福汇报了区政府关于全区食品安全工作的情况。他介绍,近年来,顺德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中心,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底线,2014年以来全区未发食品安全事故。
顺德区人大常委会今年把食品安全作为监督重点。教科文卫华侨工委组织调研组于4~6月对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9月21日,在区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教科文卫华侨工委在调研报告中也肯定了政府的工作成效。随着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顺德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基本呈现“三个转变”的态势,即监管模式从突击式整治向常态化有效监管转变,从分段监管为主向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的系统监管转变,从传统监管手段向创新型监管方式转变。全区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步向好。
这么多年,食品安全得以零事故,始于重视。顺德坚持党政齐抓共管,人大、政协全面监督。顺德还将食品安全抽检、深入实施“电子支付+检测追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项目等工作纳入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同时在考核上实施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
冼阳福称,顺德区政府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抽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且逐年增长,连续两年追加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经费共计2070万元。两年来,区级财政共投入食品安全监管经费5000多万元,如果算上镇街投入则超过8600万元。
快检151772批次合格率99.77%
强大的检测能力是食品安全的一道保障。顺德在全区选择40家农贸市场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今年以来共实施快检151772批次,合格率达99.77%。其中,每周二实施免费“你送我检”,政府实验室不定时进行抽检,通过多种措施强化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把关,推动食用农产品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主体责任的落实,对企业不法行为和不合格食品纳入“黑名单”进行曝光。
在农产品环节,顺德正在打造“1+2+10+208”快检网络,即1个区农检中心+2部快检车+10个政府实验室+188个农贸市场和20家大型超市的快检室,通过数据互联互通,架构起覆盖全区的食用农产品“快检+追溯”网络。食品生产环节则在5个品种33家食品生产企业推行“条码追溯”。以“快检+追溯”为切入点,顺德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支付+检测追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社会共治项目。
目前,顺德有1886家已验收通过的单位实施了“明厨亮灶”工程,通过设置摄像头或透明玻璃等模式,让“厨房重地”不再成为秘密。
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宗食用农产品及食品,重点实施了水产品、火锅汤料、凉茶、网络订餐等专项行动。2017年1-8月立案604宗,同比增长9.42%。
安全环境要衬得上“世界美食之都”
根据教科文卫华侨工委的调研发现,在市食安办委托第三方机构的问卷调查中,顺德区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达90%,为五区最高。
但教科文卫华侨工委主任何允唐也指出,由于食品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与市民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建议落实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吸收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食品安全监管,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维护“世界美食之都”的美誉。
顺德区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审议。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雄钊认为,近年来,顺德食品监管“树多人少”,但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体现出监管人员担当有为。但他也指出,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加大信息化建设中,利用大数据进行有效监管,改变传统“人盯人、人盯企业”的监管模式。同时发挥全社会力度,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梁朝坤建议,政府要强监管、严执法、全覆盖,创新监管手段。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政府要创造出与这张名片相匹配的食品安全环境。
何倩馨委员认为,在部分食品企业急功近利而消费者检测监督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区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是顺德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的重要砝码。她建议,不要一味重罚轻赏,而要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让重视食品安全的企业提高知名度。
夏旺祥委员建议政府要加大源头治理的力度。顺德工业化发展得比较快,对土地、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农产品很难保证绿色环保安全,建议政府立足长远,把治理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作为长远的工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