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顺德美食故事】李文田与均安蒸猪
发布时间:2023-12-08 信息来源: 李健明说
顺德人清明节和重阳节祭祀祖先,多用烧猪在祠堂内举行拜祭仪式,完成后,族中德高望重者将猪肉分享给男丁,所谓“太公分猪肉”,人丁一份,但均安一带,乡间却多用蒸猪。这个祭祀习俗,又要说到李文田。
李文田为咸丰九年(1859年)探花,因反对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和六十寿辰铺张浪费,得罪朝中权贵,于是申请辞职南返,侍奉母亲。
在长达十一年的南方生活中,他讲学于大良的凤山书院,广州的应元书院。他发现家乡人用烧猪祭祀祖先,而他在北京生活多年,对满族人以“福肉”祭祀祖先的饮食方法印象深刻。
清代宫廷祭祀中,严格规定只许用清水将整猪煮成白肉,不加盐酱,以求肉色不变,维持原样,以示对神明先祖尊敬,御厨精制巧烹,为宫廷第一菜,皇上钦点,大臣才能分享到胙肉,称“分福”,为大臣殊荣。作为南书房行走,他与军机大臣一道,得以分享到这份荣耀。
其实,在顺德乡村,拜祭祖先后,族人恭请族中德高望重者留下分享“祠堂饭”。祠堂饭的胙肉仅为盐水清煮,以示对先祖充满肃穆的崇敬,此为族中人崇高礼遇。他建议不妨尝试多方融合,他还告诉乡亲,这种做法,源头实更悠久,实则回归到周礼中的祭祀规范中。
于是,乡人尝试以蒸煮代替烧猪,但他们发现白肉寡淡无味。于是,他们在蒸猪时将粗盐、砂糖均匀洒在猪身上,大火旺烧,出炉后,竟然肉熟骨香,鲜嫩无比,大家深感惊喜。于是,流传村中。
后来,人们在蒸猪将熟时,以钉刷深扎猪身,令多余猪油自然流走,再将冰水涂抹在热气腾腾的猪皮上,令其更香脆可口,人们觉得这种蒸猪肥嫩不腻,腴香润滑,更有“分福”吉祥寓意,又符合传统礼仪,渐渐在均安流传起来。
如今,人们在蒸猪出锅后,将肉切成小块,撒上芝麻,浇上香油,令其更喷香可口,成为名闻远近的家乡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