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4-29 15:47 访问量:5072 信息来源:
责任者:史铁生著
索书号:I217.2/1153
1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句话是史铁生散文集《想念地坛》里读到的。
少年未读懂史铁生,只觉得这是个身残志坚的人,人到中年时读史铁生,才发现人生的苦,只不过是那一阵转眼即逝的瞬间。
正如这本散文集《想念地坛》的封面上总结的一句: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读一读史铁生。而我想说,在这本书里给我莫大的启示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当报之以歌。
史铁生这本《想念地坛》共分为散文随笔、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他写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就有小时候读过的《我与地坛》。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最可见的是他以自己亲身经历来创作,朴素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无一不是向人们传递着真实情感。
2
有人说,如果你觉得人生是幸运的,那么要去读一读史铁生,从他的文字中,可以读到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如果你觉得人生是悲丧的,也要去读一读史铁生,在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到经历的人生百味,能为自己找到一束光。
都说人的一生总会藏着幸运与不幸,史铁生从一个运动健儿到失去双腿,这是不幸的开始,而他却用努力去书写轮椅上的后半生。
他在《我二十一岁那年》说道:“二十一过去了,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有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是呀,人生无常,怎么会预知未来。
一个人的二十一岁年华,是美好的,是充满激情澎湃、充满诗意的,但是遇到残酷的提醒,让这个年纪应有的童话也变成了缺憾。
3
同样在《我二十一岁那年》里,他还说道:“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
人生怎会有那么多一帆风顺,只不过是顺着风帆去渡自己罢了,这就是精神的实质。
如果说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是自己的不幸,那么在《我与地坛》中就是一个觉醒。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自己在失去双腿的那几年,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仿佛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这时候只能自己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公园。
也是在这里,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事实上,一个跌入命运谷底的人,有着不再害怕的想法,必然是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史铁生的强大,来源于他不惧怕死亡,不惧怕生命中的痛苦。
4
在读《我与地坛》时,除了感受到史铁生对待生活的态度,还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母亲对孩子,从来都是掏心掏肺的,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孩子的幸福。在文中有这么一段“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是无法替代。”
是的,对史铁生来说,失去双腿是他的不幸,但是对母亲来说,这种不幸无疑是双倍叠加。
在《我与地坛》中有这么一句话: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一对散步的老人感慨“没想到园子这么大。”所以我想在他自己去园子里读书的时候,母亲是不是一边跟着,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儿子,那母亲得有多么焦灼。
也是母亲的那份深沉的爱,默默地守护着,也成就了史铁生。
很多人都说,人生很难,但是想一想史铁生的一生,这不就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区别吗?面对无常的人生关卡,史铁生化悲愤为力量,用写作代替双脚出行,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世间。
双脚无法给他自由,但是魂却给了他无限的力量,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坚强,更多的是他的乐观和阔达。
对此,我想用一句话来对他的表达:世界以痛吻我,我当报之以歌。
生活从来就没有什么难事,难的是自己不敢面对。
作者:清醒散记(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