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四千周》

《四千周》

加入时间:2023-03-07 10:19    访问量:4966    信息来源:



责任者:()奥利弗·伯克曼著

索书号:B84/1558

 

本书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短暂人生的问题。如标题所言,凡人(Mortals)的平均寿命假设是八十岁,听起来是一段挺漫长的岁月,但是用一个心理学 trick 换算成四千个星期之后瞬间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那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不让这短短数千周不被白白浪费掉呢?答案似乎是更高效的时间规划、任务管理等等,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教学资源,甚至作者本人也曾经是 productivity 的死忠,但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其实是所谓的效率生活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真正重要的其实是 Carpe diem,亦即活在当下。有趣的是书中的许多观点跟我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但是这本书把他们具体地罗列出来,倒是提供了一些机会进一步去反思其背后的道理。

 

作者意识到高效生活只是一个幻象的契机是发现自己越是高效地完成待办事项,新的 TODO 越是会以更快的速度长出来,其他诸如 inbox zero 之类的效率工具也是越熟练越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紧迫。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效生活并节省时间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心理上永远活在将来,我们一直在等待真正有意义的一刻的到来,并为此做准备,例如尽早处理完各种杂务待办事项、回完邮件、搜集网上看到的有用知识和信息等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逛博物馆的人们似乎总是忙碌于拍照,以为将来细细回顾做准备。这样的处事方式不仅让我们无法认真体验当下,同时还会让我们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是否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做了充足的准备。然而的问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准备工作,于是我们将在焦虑地等待中度过一生。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是拖延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真正需要认真去对待的复杂任务会不停地因为各种合理原因被拖延,例如我们可能需要一大块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所以我必须先把各种杂事处理完好空出时间来。于是我们变成了效率大师:每天都能勾掉一大堆待办事项,但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最积极完成的任务似乎永远都是最不重要的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要么被永久搁置,要么在无法回避的外部期限到来之前低质量地仓促完成。另外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难以集中注意力认真做事,而总是会被手机之类的东西分散注意力,技术和社会的原因固然有,但同时也来源于我们自身对干扰物的期待,因为诸如刷手机获取最新资讯之类的活动所获得的心理安慰其实和勾掉 TODO 列表里各种无关紧要的小事是类似的。

 

拖延症由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任务本身的复杂性这个观点我很赞同,事实上,有限的生命直接导致我们只能做完有限的事,而其他事都可以归入拖延之中。书里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时间管理大师展示如何将一堆大小不一的石块全部放入一个瓶中的高招:先放大石块,再放细砂砾,由此可见合理的时间(石块)管理和调度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忽略的一个细节是这里砂石的大小和总量都是事先挑选过的,而现实生活往往是大石块多到根本无法全部放到瓶子里!

 

书里还提到另一个拖延症的来源是选择困难: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会越来越大,所做的决定通常带来的后果也越深远,一些取舍甚至会对你将来的生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忍错过任何一方,于是无法做出取舍而选择拖延并累积焦虑。

 

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全书标题强调的一点:凡人生命的有限性 (finitude)。意识到我们只有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去经历所有我们想过的人生,大概就会更冷静地去面对各种抉择,其实取舍和平衡向来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正因为在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不得不牺牲掉其他选项的无限可能性才更加凸显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的价值,从而让自己认真去对待。换句话说,如果人的生命真的变成了无限,就好像一个没有任何风险,能随时读档重来并无限期玩下去的游戏,大概人生反而会变得索然无味吧。此外,有限的生命还应当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杂务、回完所有的邮件、看完所有的资讯、做完所有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在为某个遥远的将来能(终于)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准备着,而是切切实实地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里不禁让人想起《Atomic Habits》里提到的一个观点:与其注重目标(例如成为艺术家)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例如每天画画)。

 

    living a truly authentic life—becoming fully human—means facing up to that fact. We must live out our lives, to whatever extent we can, in clear-eyed acknowledgment of our limitations, in the undeluded mode of existence that Heidegger calls “Being-towards-death,” aware that this is it, that life is not a dress rehearsal, that every choice requires myriad sacrifices, and that time is always already running out—indeed, that it may run out today, tomorrow, or next month.

 

这样来看,拖延症、完美主义者、选择困难等等各种问题似乎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自身的 finitude 不仅体现于我们只有有限的生命,也体现在我们无法将所有事情做到完美,我们必须要学会去直面这样的自己,去过当下的生活。也许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但是我们永远也到达不了准备好的状态,并且其他人也一样。作者在书里写到他自己长大成人的过程也是逐渐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在即兴发挥的过程:

 

    “Growing up, I assumed that the newspaper on the breakfast table must be assembled by people who truly knew what they were doing; then I got a job at a newspaper. Unconsciously, I transferred my assumptions of competence elsewhere, including to people who worked in government. But then I got to know a few people who did—and who would admit, after a couple of drinks, that their jobs involved staggering from crisis to crisis, inventing plausible-sounding policies in the backs of cars en route to the press conferences at which those policies had to be announced. Even then, I found myself assuming that this might all be explain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perverse pride that British people sometimes take in being shamblingly mediocre. Then I moved to America—where, it turns out, everyone is winging it, too.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years since have only made it clearer that the people “in charge” have no more command over world events than the rest of us do.”

 

这一段我也深有同感,特别是从 PhD 再到后来工作接触到许多行业最顶尖最让人敬仰的人,诚然每个人都有其优秀和过人之处,但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即便如此他们也都依然是凡人,并不是全知全能,更不是在准备充分并完全把我事情走向的前提下才会去做出各种决策的。所以我们应当接纳自己的 finitude,而不是为此踌躇不前。

 

当然即使明白了这些道理,究竟要如何活在当下其实也还是一个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平衡的问题。作者在书的末尾列了一些问题和建议,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评估,但是否有用可能还是仁者见仁了。

 

另外,来源于时间的焦虑症状其实除了我们自身之外,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书里还做了一些历史方面的探讨,提到了一些早期的哲学思想,认为时间的流逝其实就等价于我们的存在本身,所以所谓节省时间或者浪费时间原本都是非常奇怪的概念,但是后来工业革命、时钟、大规模项目协作、雇佣工人和固定工作时长等概念逐渐出现,时间作为可以衡量价值和买卖的东西从我们的存在本身中抽离出来,才逐渐走向了今天这样的不归路。

 

作者:pluskid(来自豆瓣)

上一条:《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下一条:《历史的暗线》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