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从社区建设的旁观者到参与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加入时间:2023-04-18 13:58 访问量:1069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一有空,均安仓门社区居民叶姨就会走出家门,到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照看门口栽种的花花草草,看着自己参与打造的美丽门面,叶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在龙江苏溪社区居住十多年了,最近一年多来,新市民杨森翰觉得自己越来越融进这个社区,幸福感越来越强,和本地的居民没什么两样。
不论是叶姨难以言说的成就感,还是杨森翰越来越强的幸福感,都与这两个社区开展的社区营造项目有关。在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的支持下,仓门社区、苏溪社区分别在2021年、2022年开展“美述仓门,共建共赏”社区人居环境美化行动计划2.0、“德兴善行”苏溪社区文化及社群营造双驱动项目,通过教育引导,推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建设美好家园。
随着项目的开展,居民不再是社区建设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见证人、受益者。
巧用议事协商
推动社区“微改造”
要了解仓门社区,可以从一条串联了18个游览点的路线开始。精致美丽的四小园、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庙古井、建于晚清时期的梅庄欧阳公祠、散发着浓郁民国气息的洋楼……一个新旧结合的古村呈现眼前。而这条路线也刻画着居民参与家园建设的浓厚痕迹。
命名为“一路同行美丽仓门”的四小园的前身是一片杂乱之地,在仓门社区华庙坊党支部、仓门幼儿园的努力下,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发挥幼儿园老师的手工创作能力、联动亲子家庭,原本杂乱之地变身成为精致“养眼”的四小园,装点着社区的角落。
四小园的华丽蝶变正是仓门社区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美化行动计划2.0,激发社区内生活力,推动人居环境不断升级的成果之一。
为了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仓门社区居委会联合均安镇社会服务创新中心发起首届“微改造”创投项目征集活动,作为2.0项目的子项目,本次征集活动以坊为阵地,十个坊党小组围绕社区人居环境问题、公共空间活化等不同议题进行议事协商,申报各坊的微改造项目,同时给予相应的能力支持及社区解困基金的资源。
从议事集思会、创投评审会、“微改造”行动到创投总结会,“微改造”创投项目带动更多的居民关注社区、发现社区问题、参与社区问题的处理,从而形成了独属于仓门社区的“1+5+10+N”议事协商模式,即一个社区党委组织、议事协商五找步骤(找题、找人、找会、找点、找事)、10个坊党小组组织、N个利益相关方,并开发出网格化议事协商工具包。
不仅如此,在议事协商机制的完善下,社区还培育了仓门社区护花队、仓门社区小主人两支服务队伍。社区护花队还通过议事协商会议,成功申报了仓门养老中心美化行动,为了改造养老中心的门面,成员们学习花艺知识、走访花场挑选盆栽。如今养老中心的门口被鲜艳的花草点缀着,让人看着十分舒服。
“原本我也不会种花的,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怎么种花、怎么护理,现在我还能教别人怎么种呢。”退休多年的叶姨开心地说,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而对于欧阳裕全来说,这个项目的开展,让他圆了多年的心愿。“我们西溪坊以前龙舟氛围很浓的,但由于疫情、青年参与度低等影响,我们的龙舟活动停摆了,以后下一代都不一定知道这段历史。”欧阳裕全是仓门社区西溪坊党支部书记,重振西溪的龙舟文化是他和坊里很多龙舟爱好者酝酿了许久的心愿,由于不知道从何下手,这个心愿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
随着“微改造”创投项目的出现,欧阳裕全看到了希望。“知道这个项目后,我们就开始商量,后来确定利用河边的一堵墙做一个西溪龙舟文化宣传墙,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龙舟文化。”欧阳裕全说。如今,这个文化墙还成为了社区的打卡点之一。
“这一年来,社区的人居环境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多人自发去维护社区环境了。”看着干净整洁的街巷,叶姨心想,作为社区的一员,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借力文化资源
带动社群共建共治
走进苏溪社区的周氏大宗祠、爱莲书院,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穿越千年,至今流传,提醒着人们保持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苏溪周氏宗支作为周敦颐族裔,《爱莲说》的精神内涵一直是苏溪社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为更好地传承《爱莲说》里蕴含的德善文化,苏溪社区联合顺德启创社工开展“德兴善行”苏溪社区文化及社群营造双驱动项目,以“传承+发展”为思路,以“爱莲共寻”“爱莲共学”“爱莲共创”“爱莲共传”为路径,发挥德善文化引领力,带动社区居民共建崇德、向善社区。
如何传承德善文化?“寻根”是第一步。去年,苏溪社区两委代表、周氏乡贤、周氏传承人、社区青少年等组建起社区德善研学小分队,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周氏族裔等形式,对周氏宗祠、爱莲书院等地方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并从中挖掘德善文化的底蕴。
在这个研学小分队中,一头白发的周兆弼十分引人注目,今年已经87岁的他为了传承德善文化,依然积极参与到研学队伍中,为年轻一辈尽可能地介绍他了解的历史故事。“我们周氏讲究‘暇观’‘直举’,意思就是要登高望远,要培养栋梁之材。”周兆弼说,难得有这个机会宣传德善文化,这是一定要参与的。
在《爱莲说》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下,社区开展了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绘本阅读、研学导赏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居民了解、学习德善文化,感悟爱莲精神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苏溪结合德善文化,不断培育苏溪自治组织,其中就有一支苏溪流动哨兵队。这支队伍由苏溪社区党委、网格员、警务员、新市民等组成,真正意义上为新市民搭建了一个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助力新市民融入社区建设。
杨森翰对此感受尤为深刻。“我是广西人,来这里十几年了,一直都很期待苏溪有一个新市民发声的平台,也为社区做一点贡献。现在有了,真好。”杨森翰说。
苏溪流动哨兵队主要关注社区新市民的诉求以及出租屋的管理。每个月,这支队伍都会针对出租房屋的有关事务进行议事协商,例如环境卫生、二轮车辆停放等,并会形成解决方案,按照方案落实。
杨森翰还记得,之前苏溪一工业区的出租屋离社区中心较远,缺少娱乐设施,而出租屋内有不少孩子居住,刚好出租屋外面有一块闲置地,大家都希望能够将其改造为小公园。得知这个诉求后,杨森翰和队员们就向社区反馈,协商解决方案。后来,公园建好了,孩子们有了可以娱乐的地方。
这件事情让杨森翰记忆深刻。作为新市民,杨森翰不再是社区建设的旁观者,甚至能够为和他一样的新市民解决问题,他感觉自己越来越融入社区,而社区也越来越包容他们。“越在这里,就越能感受到这里的融洽、和谐,归属感更强了。”杨森翰直言,苏溪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一故乡。
从他乡变故乡,随着社区营造项目的开展,杨森翰真正觉得自己成为了社区里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