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在顺德区推出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我们在顺德的博物馆内与贵州·黔东南州的民俗文化相遇,这当中有顺博讲堂、特色表演、文化展览等。
回顾
顺德非遗在黔东南推广
2023年 4月22日至 5月28日,“非一般精彩·山海非遗荟——顺德·黔东南非遗文化推广活动”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举行。
此次推广活动以顺德和黔东南非遗项目为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非遗展演、非遗体验三大项目,向广大市民展示两地非遗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在开幕式上指出,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以“岭南潮·品顺德”为主题,开发设计了具有高辨识度的顺德非遗LOGO、IP形象及系列文创;打造“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带得走”的非遗主题活动,让顺德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和“走得远”。同时,顺德与黔东南州等地打造跨区域文化交流平台,展现顺德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推进区域间文化交流互鉴、文旅资源互通互融、文旅品牌共建共享。
展览
黔东南的民俗文化与顺德市民相见
5月13日,顺德区“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顺德区博物馆启动。在系列活动中,多个黔东南文化活动成为亮点。黔东南州内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18项307处。黔东南州多个非遗文化与顺德市民相见。
在顺德区博物馆内正展出的衣见黔彩——贵州·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展览精选了黔东南州苗、侗等民族刺绣、银饰、服饰等展品共76件(套)。展览通过一件件精彩的民族服饰和配饰,让顺德人民去了解黔东南州的民族历史,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
在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非遗共享·文化赋能——黔东南州雷山县非遗项目图片展也正在展出。雷山县历史悠久,其苗族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展览通过生动详实的图文介绍,向观众们呈现雷山县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13项,州级19项,共计47项非遗项目,传递来自大山深处的民族美学风尚。
同在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缴染轻纱——贡州·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技艺专题展也正在展出。本次展览呈现黔东南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蜡染实物共计百余件,包含蜡染服饰、传统蜡染画作等,以丰富的实物展品陈列,充分诠释这一古老工艺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展览将同时引入传统蜡染技艺作品和当代创意类蜡染作品,通过不同艺术语言的交流展示,寻求传统与时尚的契合。
顺博讲堂
听黔东南人讲苗族婚嫁文化
2023年5月20日,由顺德区博物馆主办的“顺博讲堂”第22期,贵州省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唐生长为顺德市民分享苗族独特且有趣的婚嫁习俗。
活动以一段黔东南的宣传视频拉开序幕,唐生长先向一众市民群众简单概括介绍苗族独特的婚礼习俗,从男女双方认识、到相爱、到婚前、迎亲、婚礼等过程,苗族都有着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为各位娓娓道来,将每一部分拆分进行解读。
现场的顺德市民听得津津有味,不少市民还在讲座中与唐生长进行互动。
特色活动
在清晖园融入民族表演
黔东南州是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顺德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期间,来自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文艺演员们在清晖园博物馆以独特的歌声和舞蹈,传递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黔东南州的表演者使用芦笙这种独特的乐器奏起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芦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承载着苗族文化的深沉内涵。无论是婚嫁、祭祀、庆丰收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是不可或缺的表演元素。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清晖园内的游客们被现场热烈气氛所感染,热情融入互动,大家还围成圈跳起舞来。
市民反响
多维度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5月以来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顺德市民多维度认识来自贵州黔东南州的传统文化,大家直呼过瘾。
“那天清晖园内的少数民族表演,我带着孩子正好遇上。”顺德市民李女士当日带着14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在清晖园游览,听到别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响起,他们便驻足观看表演。李女士说:“本来以为只是表演,但想不到后来观众也可以参与一起欢乐,大家围成一个圈,学着少数民族的演员做起舞蹈动作。后来孩子们就对贵州黔东南这个地方来了兴趣,把正在顺德展出的几个相关展览都仔细看了一遍,还说希望暑假能到这个特别的地方旅游。”
“我们在顺德区博物馆参加了顺博讲堂,听主讲老师讲解苗族婚嫁文化,挺有意思的。”28岁的梁先生和女朋友一起参加了“非遗——苗族习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讲座,他认为多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