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

加入时间:2023-12-29 15:49    访问量:2483    信息来源:



责任者:易中天著

索书号:K236.07/26

   最近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这本大作,颇受启发,对这段自小就耳熟能详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禁由衷佩服易老先生治史的格局和眼光。

   本书把东汉末年乱世三国这段波澜诡谲的历史梳理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底层逻辑,那就是这段历史本质上是庶族和士族之间的斗争史。东汉末期,士族垄断仕途已成为大趋势,如果按照正常走向,士族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但汉末的乱世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出身草莽的军阀的崛起。于是乎先是董卓入京扰乱朝纲,而后发生的诸侯群雄讨董,可以理解为是士族门阀对草莽军阀的反击。董卓虽然覆灭,但士族的天下也在军阀的冲击下分崩离析,乱世里看的是谁的枪杆子硬,秀才遇到兵,大概率是干不过的。三国的草创者里,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刘备虽号称宗室,但早已沦落到织席贩履为生;孙权则是从军阀父兄那里接手的基业。三者都不是士族门阀出身,可以说都是以庶族军阀的身份建立天下三分的局面,逐鹿中原。

   而魏蜀吴三国的兴亡过程,表面上看是军事上的攻伐权谋,而实际上的决定因素是政治性的,本质上还是庶族和士族两股力量的博弈。

曹操打心眼里讨厌士族,但又不能不依靠士族的力量打天下。因此,对于不和他作对的士族阶级,曹操是知人善用的,但一旦士族阶级阻碍到他的政治目标,他便毫不手软地予以铲除。他杀孔融和杨修,就是这种好恶的典型体现。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名士,且都喜欢耍嘴皮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孔融经常对曹操冷嘲热讽,杨修则不放过任何耍小聪明的机会,每每猜到曹操的心思,俩人都让曹操不爽。于是孔融死于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杨修死于"鸡肋事件"。至于荀彧,更是士族阶级中理想主义者的牺牲品的典型。这个曾经深受曹操信任的谋士,曾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将其比作张良。为曹操鞍前马后半生,最后因反对曹操称魏王加九锡,而被曹操冷落排挤,郁郁而终。但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跨出称帝的最后一步。他曾说"若天命在我,我愿为周文王",这个愿望虽然最终变成现实,但其实现的方式却对他来说颇为讽刺: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后,在黄初元年就采纳了尚书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正式恢复了士族阶级的政治地位,承认了他们对官僚阶层的垄断地位。士族阶级偷梁换柱成功,曹丕用这种方式换取了士族的支持和拥戴,登上帝位。但最终他的后人又被出身士族的司马氏取代,算是天道好轮回。

孙权从他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江东政权的时候,看似现成吃饼,其实接的是一个烫手山芋。原因在于,孙氏政权是个外来政权,早年孙坚在江西起兵,南征北战,最后来到江东建立根据地,并且曾对江东世家大族开过杀戒,因此江东的士族对孙氏向来是排斥抗拒的。年仅十七岁的孙权如果掌控不好,很可能引火烧身,葬送父兄的基业。不过孙权最终凭借高超的政治眼光和手腕赢得了江东虞魏顾陆四大家族的支持和认同,并且让这些家族的士人深度参与政治,稳固了孙氏政权。像陆氏家族的陆逊,官至大都督,荆州破关羽,夷陵烧刘备,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孙权也是在江东本地士族的支持下登上帝位,并成功实现了吴国的长治久安,使吴国成为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国家。

与吴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汉。蜀汉亡国,与其说是亡于魏国的讨伐,不如说是亡于内部矛盾。蜀汉政权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毫无疑问是诸葛亮。蜀汉与其说是刘备的蜀汉,还不如说是诸葛亮的蜀汉,因为刘备称帝的第二年就死了,白帝托孤以后,实际掌权的是诸葛亮。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草庐中跟这位日后的君主有过一番"隆中对",为刘备规划好了问鼎天下的策略,即以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静待时机以图天下。后来我们知道荆州得而复失,于是益州就成了蜀汉政权唯一的根据地。同样作为外来政权,诸葛亮领导的蜀汉并没有像孙氏吴国那样处理好跟当地士族的矛盾。益州土著在蜀汉政权的治下属于三等公民,地位低不说,还要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资金支持,他们当然不满。“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并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希望的是“蜀人治蜀”。全国上下多股势力离心离德,国家政权岂有不分崩离析之理?好在诸葛亮凭借个人能力秉公执法,律令严明,使蜀国政治廉洁,河清海晏。可以说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这套法家做派只能保持他身前的长治,却无法保证他身后的久安。等到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政权的覆灭也就进入了倒计时。魏将邓艾抄小道绕过姜维重兵把守的剑阁,一个闪现直接出现在成都城下,没成想还没开大,刘禅就投降了。这次魏国的北伐,从出兵到蜀国投降,前后不过两个月。蜀国亡得如此迅速,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益州土著士族和蜀汉政权的矛盾实在不可调和,唯一的出路便是等着北方的魏国来解放他们了。因此大敌当前,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投降派除了上表劝谏后主降魏,没有其他可能;而后主除了接受这个建议,也没有其他选择。不过这件事情从结果上来说未必是件坏事:蜀汉投降后,司马昭把蜀汉政权的原核心领导层全部迁到洛阳,留下益州本土士族继续管理蜀地。刘禅在洛阳“乐不思蜀",益州士族则实现了“蜀人治蜀”,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当然诸葛丞相倘若地下有知,看到这一幕棺材板肯定是盖不住了。不过哪怕是再有能力的英雄豪杰,再宏大的叙事,在历史大趋势面前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魏晋时期应该算是一段插曲,它前承秦汉,后接隋唐。而这前后四个朝代,各自都是前短后长,其实并不是巧合。秦短汉长,是因为秦始皇把分封制改成了郡县制,试图彻底消灭贵族阶级,结果这一步走得太大扯着了蛋,以至不可一世的秦国实现大一统以后历二世而亡。而汉朝推翻了秦帝国后全面继承和巩固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于是前后享了三百多年国祚。到了隋朝,隋炀帝尝试通过开创科举来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士族手里收回来,结果也是扯着了蛋,隋朝历二世而亡。同样,唐朝全面继承巩固了隋朝的制度,把科举发展成熟,终以至于唐太宗在玄武门上得意洋洋地说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至此皇权终于完成了从政治管理制度到人才选拔制度的全面独占和垄断,外儒内法的中央集权帝制正式得以巩固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士族政治最后的舞台,而夹在汉末和魏晋中间的三国时代,则不妨称之为“插曲中的插曲”,它本质上是中国历史从门阀政治到庶族政治的一次失败的转型,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是隋唐科举制度的一场预演。三家归晋的最终结果,也印证了这次转型历史机遇上的不成熟,只为后世留下了一缕回响。

   个人认为,以这样的视角看待三国,真的非常有趣。

 

作者:汤姆是只猫   转自豆瓣

上一条:《县中的孩子》

下一条:《创造欧洲人》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