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4-26 16:41 访问量:1688 信息来源: 家庭医学 2024年6期
生活中,身有疾病的人按医嘱服药很重要。不少人觉得吃药很简单,吃下去再喝几口水就可以了。其实,服药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的。
有些药别掰开吃
把药片掰开或嚼碎了吃,或觉得胶囊不好吞服,就打开胶囊倒出药粉冲着喝。这些错误的用药习惯会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缓释片、控释片,是采用特殊包衣工艺或特殊材料做成骨架结构,使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达到持续平稳的血药浓度;一旦掰开服用,会导致药物快速释放,血药浓度短时间过高而有可能发生不良后果。比如降血压的硝苯地平控缓释片、控释片,掰开服用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容易引起血压骤降、心动过速等。
普通胶囊、胶丸如果随意掰开倒入水中溶化服用(除说明书上特别注明),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双层糖衣被研碎服用将会失去保护作用。
用药时间有讲究
看到药品说明书上写着“饭前服用”,很多人简单地理解成“吃正餐以前”服用,零食、水果等都不算。其实,但凡肚子里有了食物,就算是“饭后”了。
注明饭前(或空腹)服用,是由于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注明饭后或餐时服用,多是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刺激,食物或可减轻这种不适。一般饭前指的是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空腹指的是进餐2~4小时后,餐后是在饭后15~30分钟后。
另外,服药频率多为一天一次至一天三次,很多人常把一日三次简单地等同于跟着三顿饭走。其实,一日三次服药,应每隔8小时服一次;若一日两次,应每隔12小时服一次。考虑到多数人的作息习惯,一日三次可以安排在早上7点,下午2~3点,晚上10点;一日两次则应安排在早上7点和晚上7点。
有些药需要“干吃”
并不是服用所有药物都需要饮水送服,有些药物反而适合“干吃”。
糖浆剂,如复方甘草合剂、川贝枇杷膏等,这些药物大多呈黏稠状,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喉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咳作用,服用后不可立即喝水,避免稀释药物浓度,影响药效发挥;一些舌下含服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舌下含服后由舌下静脉直接吸收生效,不能咽下,故不需要用水送服;一些治疗口腔、咽喉感染的口含片,如西瓜霜润喉片等,饮水过多,可减弱其润喉作用和对咽喉部黏膜的保护作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胶体果胶铋等,服用这类药物时可直接嚼碎成粉末干吞,或仅需极少量的水吞服,以便药物在胃黏膜或溃疡面形成保护膜,增加保护消化道和胃肠道的作用。
总之,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尽量用温开水送服,不宜用茶、饮料、果汁等送服药物。
服药姿势也有讲究
适宜的服药姿势不仅能促进药效更好发挥,而且能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般而言,普通剂型的药物,服用时采用直立或端坐姿势,尤其是大药片或胶囊剂,而且要喝足量的水。卧病在床的患者,如果仰卧吞服片剂或胶囊,仅喝少量的水,药物会贴附于食管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症和溃疡,因此,患者自己或在他人帮助下,采取坐位服药。
硝酸甘油有显著的降压作用,站立时服用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头晕甚至昏倒;平卧位含服药虽不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但因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会使药效减弱。因此,服用硝酸甘油片时坐下或靠墙下蹲。
如果因为入睡困难而服用某些镇静催眠药,需注意这些药服用后很快就能入睡,因此应在临睡前坐着服药后躺下,以免摔倒发生意外。某些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服药后卧位休息,可延长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逗留时间,增加药物局部作用的效果。
服药时还要注意饮食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食物会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利用,导致临床治疗失败或者增加了不良反应。比如在服用心脏病药物、抗排异药物、抗组胺药物、保钾利尿药螺内酯等药物期间,不宜吃太多含钾量高的食物;这些食物很容易在体内产生钾蓄积,引起高钾血症,可能出现胃肠痉挛、腹痛、腹泻及心律失常等。含鉀量高的食物主要有香蕉、橘子、桃子、葡萄干、香菜、红糖、菠菜、紫菜、海带、土豆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或限制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会使抗凝作用减弱。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绿叶蔬菜、花菜、甘蓝、胡萝卜、蛋黄、绿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