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6-11 17:03 访问量:1266 信息来源: 家庭医学 2024年7期
文文是一个小男孩,13岁。期末考试后不久,他开始睡眠不好,本来活泼开朗的人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仿佛有什么心事一般,不愿意跟别人说话,也不喜欢跟朋友出去玩耍,独自一个人在家。可是在家既不看书,也不玩游戏,而是在室内发呆;有时会坐立不安,来回走动。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因正值学生假期,家长又忙于工作,故未能觉察。再开学后,老师反映他上课时经常走神,学习成绩下降,经常完不成作业:即便完成了作业,也是错误较多,跟放假前判若两人,建议家长带他到心理门诊检查。心理医生诊断文文为童年情绪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文文慢慢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了。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往往类似于同年龄有关的幼稚行为,许多家长常误认为是小孩调皮、不懂事而不当回事,或误认为是儿童期的正常情况,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直到症状十分明显才找医生,以致延误了治疗。在此提醒家长、老师,如发现孩子出现以下几种异常情况,均应到医院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睡眠改变出现入睡困难(表现时卧时起)、夜惊、早醒、易醒、梦中哭泣、做噩梦等睡眠欠佳现象。
性格改变有些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发生性格变化。如平时挺开朗活泼,爱玩爱闹,突然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什么事都不操心,现在变得心事重重,敏感多疑;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现在动不动就惹火、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现在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报复心理;等。这些都属于性格上的变化。
情绪改变有些孩子平时情绪稳定,而近段时间却一反常态,变得性情急躁,情绪不稳定,易发怒,父母不答应要求就大吵大闹,甚至摔东西,殴打父母;有的孩子无明显诱因地总是表现不高兴,特别爱哭或特别烦躁,心情郁闷,闷闷不乐,经常无故发呆,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兴趣下降,与亲人、同伴疏远,容易伤感,无故哭泣;以前看到喜爱的玩具兴高采烈,现在却是无精打采的;还有的小孩表现胆小怕事,紧张、焦虑等;或无故自笑,频繁地哭闹或者明显地恐惧。
言语改变有的表现为言语比平时增多,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有的则沉默少语,数问一答,谈话内容空洞单调;有的问之不答,不愿講话;还有的小孩有时自言自语。
动作改变有的出现动作增多,坐立不安,四处走动,东摸西弄;有的则表现动作迟缓或减少,时时呆立一处;有的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态,少动或不动;还有的表现行为紊乱,动作怪异,反复做某种无意义的动作,装怪样、扮鬼脸等。
行为改变最明显的问题是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家人或者同伴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连门都不愿意出了;也有的孩子表现得比过去过分好动,有的坐卧不安;以前学习挺好、挺认真的孩子,现在变得上课、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下降;有些孩子出现易激惹,特别好冲突,好攻击;有些孩子总爱黏着大人,以前能独立睡的,现在又要求家长陪着睡。
其他变化从患儿眼神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异常现象,如目光无神、眼神不自然等。还有面部表现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紧张恐惧等。有些孩子会出现躯体上的变化,比如孩子出现食欲减退,进食减少,明显的体重下降;或者出现身体上的反应,比如经常这儿疼那儿疼、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躯体症状,而到医院却查不出明显异常。这些都不是身体上的问题,而是心理障碍躯体化的表现。
总之,当你的孩子出现上述改变时,很可能是“心病”的信号,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及早带孩子到心理门诊就诊,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影响,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