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9-24 14:39 访问量:458 信息来源: 婚姻与家庭 2024年7期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练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链条上的第一环。
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拉直、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揽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地负责。大人是以牺牲自己的心态来呵护孩子。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孩子不加衣服,父母会追着去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不当时,会暗说其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履行教育责任,指出他的缺点了。因为身份不便,顾虑太多。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所有潜能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就像一颗种子,在春季里,要阳光有阳光,要温度有温度,要水分有水分,尽情地发芽扎根。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潜移默化将一去不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说去幼儿园就大哭不止。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提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批评、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其他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这么想来,家才是终身的教育机构,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