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9-24 14:51 访问量:768 信息来源: 南风窗 2024年17期
一只母猫生崽,一窝好几个,可能来自不同孩子爸。动物界的繁衍规律就是以雌性为主,雌性挑选、经历、照护,雄性不参与抚育,也体会不到作为生物本能的对幼崽的天然感情。这是造物主决定的生物本性,就像幼猫生下来就会埋猫砂,是一种无须后天教导的自然反应。
观察动物界不难发现,母亲护犊的确是本能,正如生育、喂奶一样。但与慈柔母性对应的,还有另一种残忍的生物本能—母猫生下一窝小崽,如果有一只虚弱得无法照护长大,猫妈妈就会把它吃掉。
网上有不少猫妈食子的视频,真实记录,不动声色的血淋淋。从科学角度,猫的鼻子里有超过两亿个气味传感器神经末梢,能敏锐检测出细微的疾病,一只不健康的小猫如果患病而死,细菌与病毒会迅速传播,对其他小猫构成危险。而从人类社会创建的功利主义角度,杀死一个孩子,是为了保证更多孩子的生存。
这份残忍的生物本能给人类看去,难免在自己身上发出思考:在生死面前,道德与情感往后靠。与同伴甚至亲人荒岛求生,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吃掉对方吗?人类史上,互相残杀属于文明进程里不可脱卸的一环。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二者往往互相流转。在动物界,死亡本能不是指向它们自己,就是指向其他动物。因此,凡是对外侵犯性较小的动物,必然疾病更多或者早死,反之亦然。在人类世界,意识与情感究竟是不是一种本能,亦争论已久。
比如基础的善与恶,哪一个更接近人性本能?孟子推崇的性善论并不指代本能,而是更靠近儒家修身齐家的一种德行基石。相较之下,荀子的性恶论更接近本能,“本始材朴”。如果没有后天润泽,人性如何天然地善?于是只能理解为一种生命经验的体恤,因为自己活着、活过,因而能理解他人的生存欲念。可稍超出这一基准,就跨进了不可捉摸且极为不可靠的道德领地。
放在更长的人类历史视域里,从原始时代到文明现代,理性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利用理性来组织社会、预见未来,并对现实做出调整。“本能”一词的外延和内涵随之改变。吃喝拉撒是本能,但互相杀戮不该是,母爱是本能,父爱还可以再讨论讨论。
于是,嚷着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很难理解“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类论断,既然婚姻、生育,甚至是更基础的恋爱、性行为,都可以靠理性来决定,何谈“本能”一说?从更广义的人类学视角,这里的“本能”主要指人类为了种族繁衍而世世代代作出的选择。这不同于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或许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去看待更好理解,男女分工与社会分工紧密结合,尤其在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繁衍后代、壮大家庭,主要为了保存财富和抵御风险。
通过自己的父母去领会为人父母的天然的爱,这不是本能,是一种习得。通过他人的幸福故事激发出自我内心对婚姻家庭的渴望,这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自我暗示与经验内化。
我们没法在体会过死的恐惧之前谈论求生欲,没法在成为母亲之前谈论母爱的本能,也没法在真正的穷途末路面前谈论善的本性。以霍布斯的观点看,人类的自然状态无非是欲望的集合,甚至连意志都只是欲望的某种延伸。
欲望当然不能等同于本能,但本能必然建立在天然的欲望和恐惧之上。母亲保护孩子,是将其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份延续。猫妈吃掉孩子,也是在保护其他孩子免受死亡威胁。人类如何看待死亡,被文明和理性重塑,可它们并不是视点的全部。我们可以说,为他人的生命落泪是一种善的本能,但掠夺甚至是杀戮,就很难被解释为一种自然的生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