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走出“梁庄”

走出“梁庄”

加入时间:2016-11-14 14:57    访问量:6359    信息来源: 解读

德胜读书会  第二十一期
《出梁庄记》
时 间:2016 年 11月9日   19:30—21:00
地 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黎仁刚
主持:宫晓宸


宫晓宸:今天的主讲嘉宾是黎仁刚老师,黎老师是顺职院副教授。1963年生于桂北农村,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后从事媒体工作,1991年来到顺德,2012年开始公益事业。
 
黎仁刚:梁鸿当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从改革开放以来,她们农村最早出来的有三十年了,有些还是小孩就出来打工了。之所以分享这本书是因为我是顺职院做社会工作专题的老师。我也推荐哈佛大学研究生怀特的《街角社会》。作者在波士顿的意大利平民区呆了三年,用体验式采访将美国当年平民窟的社会结构写得很清楚。和《出梁庄记》有相似之处,同样是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报告。《出梁庄记》的作者跟随梁庄村里的人到了全国各地采访、感受,甚至同村人的聊天,很有温度。
 
另外还有一本我个人印象很深的社会学著作,叫《菊与刀》。该作者并没有到过日本,却写出一本国民性的记录,比日本人本身认知还深刻。当这三本书放到一起,《出梁庄记》就显示出同村人的温暖。今晚读书会有读者曾与梁鸿有过接触,下面让他先来分享一下。

陈宇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已更名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12年度散文家梁鸿在北滘文化中心的颁奖典礼上谈及为什么她要写《中国在梁庄》,写村庄里面的人的时候很激动,在台上流泪。一个作家对自己所在的乡村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用她自己的文字对中国的村庄的现状进行描述,讲她一些亲人朋友的故事,能写出一本书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我觉得很了不起。
 
梁鸿当时已经衣食无忧,个人事业的发展也非常理想,鼓起勇气去写乡村一些不理想的事情,并且饱含深情,这过程中也夹杂着她的一种情绪。也许有朋友说《出梁庄记》并不深刻、并没有说到骨子里头,好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一个人去怜悯其他人。平心而论,从我角度看,作为一个离开故乡很久的人,能把情绪寄托在村庄里面,实属不易,这里也有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情感在里面。之前我们德胜读书会,读过潮州青年丁铨为他故乡写的《旧影潮州》,同样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关于乡村调研的书,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值得大家去关注。
 
黎仁刚:我的邻居,来自安徽,有一天我们聊天他说你真好,肯跟我说话,让我感觉到离开自己故乡到外面去,得到当地的认同,对他来讲是最宝贵的。梁鸿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走访10余个省市,采访340多人最后写了这八章。我把她的作品归类总结一下:第一,凋零的农村和凋零的人心;第二,背井离乡,进城。第三,融不进的城市与回不去的农村,悲欢离合,游走在城乡之间。

丁怀宇:我个人很敬佩梁鸿,去关注农村的问题,以慈悲的心去呈现。我推荐一本书《太平风物》,它以古老的传统农具为主要意象,把数千年悠远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放在同一平台上使之碰撞,从而把中国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血肉相连甚至生死与共的关系,表现得刻骨铭心,同时农民在失去土地和失去世世代代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后的茫然,创痛和决绝,也在作家的描绘中格外惊心动魄。 

马志良:《出梁庄记》我并没有细读,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我们不缺乏悲情故事。中国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充满悲情,尤其是农民问题这样的故事是非常多。我觉得我们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个学者的冷静的思考。我希望看到的是社会学的东西,一个学者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对整个社会学的研究、对国家制度、对经济问题、对农民土地的担心等,一一的体现出来。比如说,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乡村与城镇的问题,经济的问题。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的价值,它能把真实的呈现出来,但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希望能读到这样的书,像我们的乡村经济这样的著作,去把问题深入地分析,存在的关键点说出来,还有各方面解决问题,做一些探索,我觉得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确实比这个更值得我们参考。与这本书参照着一起阅读得话会有更大的收获。

我刚刚也读完了奥尔罕·帕慕克的几本书,尤其是《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为什么他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上他写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伊斯坦布尔曾经是东方一个非常有文化传统的地方,但是它在西方化的过程中,包括文字在内的各方面全盘扔掉以后,新的东西也没有学会,传统出现断裂。现在的土耳其语使用拉丁语拼写,曾经土耳其语使用阿拉伯语拼写,所以现在他们的年轻人看不懂100年前的书,这个城市徘徊在着一种往回看不见历史,往前看不见未来的淡淡忧伤。

陈平:梁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她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关照她的村庄,很难得。现在的知识分子,忘记了自己的本来。他们认为他们是大城市的人,但是他们农民的意识还是根深蒂固的。作为文学角度而言,写农村的成就非常高,只要是他心贴近了农民,贴近在农村,一定会出好的作品。想想,不仅2.7亿人,不仅是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实际上还有很多漂流在外的人,回不去,这就是梁鸿提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她解决不了,现在应该是政府,我们的体制,应该怎么考虑。中国写农民的书大概十二本,包括《中国农民调察》,这个时候,作家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去写,从文学角度来说,这本书意义重大。梁鸿写出这乡村现状,去谈这个群体,抛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邱先生:我是从事工程行业的,也参加过一些拆迁的工作。想起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其实在宋朝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然后到一九七九年的时候,达到百分之十八。到今天,我们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就是“出梁庄”的人。所以说我们可能是早一班车的人或者晚一班车的人,但大家都一样。政府推动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户籍改革中,土地、户籍改革和我们农民工关联很大,从这个角度而言,尽我们的所能去发声、去关注这些问题也许会对此有帮助。
 
宫晓宸:我本人本科和研究生都主修社会工作的专业,今天来到德胜读书会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有共同交流、探讨问题本质的感觉。借此,推荐两本自己比较喜欢的社会学方面的书,一本是德国马克思·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这本书作为课堂读物来说也属于必读的,是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去了解整个社会的架构;第二本是罗曼的《社会系统》,这本书从系统的角度去把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给我们解析出来,包括这本《出梁庄记》讲到的这群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环境,怎样从大到社会,政府,小到我们每个人,去怎么看待这群人,帮助这群人。《社会系统》这本书会有一个很清晰很专业的一个讲解。

陈宇莹:今晚的解读,有些涉及到书的问题,有些涉及到政策的问题。就个人读《出梁庄记》而言,研究性不强是它的缺陷。当然它主要是呈现,梁鸿用她的视角呈现出来。我们不要把这本书以严谨的学术书籍来看,它是一本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以散文的形式,所以在书的构成里面,梁鸿倾注了很多个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性的思考。当然梁鸿也想表达得客观现实,也许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她是做了一些自己的选择。所以今晚不同的人对这本书,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定义问题;其次,《出梁庄记》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究竟现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到了哪一个地步。从梁鸿在颁奖礼期小编:Claire



上一条:第十九期 人若简单,必生诗意

下一条:个人、文明、世界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