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第四十三期 《城市·家园》

第四十三期 《城市·家园》

加入时间:2017-08-30 16:07    访问量:5979    信息来源: 解读

时间:2017年8月26日 19:30
地点:顺德图书馆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亦鸣
主持:陈宇莹


 
陈宇莹:今晚是德胜读书会第43期,主题是《城市家园》,今晚我们解读的是:顺德的城市景观之下的人文风情,嘉宾是亦鸣先生。亦鸣是顺德龙江人,家乡情结很深,十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四本顺德题材的影集。其中,除了欣赏到很优美的景色外,还可以感受到顺德的人文文化,文字优美、简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亦鸣:感谢德胜读书会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平台,亦鸣是我的笔名,我从2003年开始拍摄顺德本土题材,到现在大概十五年的时间,出版了顺德题材的《顺德风》(合著)、《影像顺德》、《顺德风之水乡遗韵》和今晚的主题《顺德风之城市家园》。

我们先看一组图,六零后、七零后出生的朋友看这些图片可能很亲切,放学后钓鱼钓虾、游泳玩耍,这就是我的童年生活。这组照片拍摄于约十年前的杏坛。

这是2007年的逢简水乡,2005年的逢简被评为顺德新十景,当时还没被完全开发。十年来变化很大。

 


这两组图是杏坛高赞,高赞相对逢简少了些有名气的古桥,但它到现在还保持着顺德水乡那种“出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状态。

杏坛北水也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村落,鱼塘前种瓜,瓜棚、菜畦都特别有味道,但是现在房子的后面已经建了高速公路。
 


杏坛高赞是顺德比较集中的大蕉种植基地之一。上图为村民晨早劳作收割大蕉后划船而归的情景。
 


顺德的桑基鱼塘在珠三角一带非常出名,也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研究生态循环的推广模式。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养桑,有机循环。如今顺德已经没有蚕房了,不过在大良南国丝都还能感受到养蚕的情境。
 


远去的水乡,当时五沙还没有完全开发为工业园,还有耕牛、禾田、甘蔗地,现在很难寻见了。
 


这组图片拍摄于同一个地方,高赞原来是整排的百年古榕树、石埠头、小艇,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2008年我再去拍照的时候,面目全非,还以为自己走错了。我问旁边的打牌的老人,为什么把树砍了、把河涌塞了。他说:主要是为了扩宽道路,方便车辆出入。我听到后非常痛心,须知像这样原汁原味水乡不可复制,若保留至今一定是顺德水乡范本。这也是我拍摄出版《水乡遗韵》的一个原因。
 


曾经有人说过:接触一个城市从它的建筑开始;了解一个城市从它的历史开始;而爱上一个城市从它的文化开始。我对这段话印象很深。说起顺德,美食、家电、富裕是人们的第一印象。但若说起历史,顺德建县历史并不长,只有五百多年,与内地一两千年的地方比是小弟,但我们顺德也有值得分享的人文故事。
 


我们先从古塔说起,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文塔镇风水。现在顺峰山有两个塔旧寨塔、青云塔,分别建成于1600年和1602年,是当时浙江籍知县倪尚忠,视察太平山的时候,发现太平山、神步山“风口”太大,为了振兴文运,带头捐资并联合乡绅捐款修建,双塔落成几年后,顺德便出了建县后首个文状元黄士俊。
 


容桂文塔是桂洲外村胡氏家族所建,胡家出了六个武举人,一个文举人。为了振兴家族文运,便在河边建了一座文塔。寓意河为砚塔为笔。龙江文塔也是如此。
 


在说到顺德的古迹,像大良的清晖园,原是明代状元黄士俊所建,后黄家家道衰落,园子被清代进士龙应时购得,经过龙家几代精心打造,才有了现在的清晖园。而龙家三代“一门五进士”,也是当地的一段佳话。

 

西山庙也是有故事的,听说当时在西边建城门时,挖出一个青龙偃月刀,所以建了西山庙,关公是里面的保护神。现在每到除夕夜大年初一,祈福上香的人潮络绎不绝。

 


 
顺德现在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古桥,像杏坛逢简的巨济桥、明远桥、金鳌桥,龙江的见龙桥、贞女桥,容桂的秀桥、树生桥,伦教的御波桥等,也留下很多传说故事。比如说见龙桥,传说当时的明末太子太保顺德状元黄士俊(甘竹滩人)带着崇祯皇帝的太子南下逃命,行经左滩这座石桥附近,风高浪大太子不幸溺亡,为了纪念明太子,将石桥改名为见龙桥。
 

 

广东俗语“顺德祠堂南海庙”,据记载,明清时期顺德祠堂过万间的,历经沧桑,现留下来的尚有几百间。乐从、杏坛、均安、北滘等地的祠堂相对保存较好。像乐从的陈氏宗祠跟广州的陈家祠其实是姊妹祠堂,还有杏坛右滩的黄氏大宗祠、均安的梅庄欧阳公祠、李氏宗祠,不管是规模还是灰雕塑、木雕、壁画都相当精彩。
 


祠堂门前的旗杆石,可能好多人经过也不以为然,其实旗杆是顺德人崇文好学的一个见证,只有考取功名的人才有资格在家族祠堂门前竖旗立石。了解科举制度的人都清楚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关。像清朝全国大约二亿人口,经过童试、乡试、到上京会试后只有三百人左右。通过殿试能中进士的仅一百人左右,更别说状元、榜眼、探花了,可谓万里挑一,相当不容易。好像右上图“中式第七十七名举人”,看上去名次很靠后,其实已经相当不易。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顺德十个镇,有两个镇的得名是跟文化有关。一个是伦教,因明朝被皇帝授与“伦常之教”的牌匾而得名;而杏坛,出自“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而顺德建县前后出了三个文状元刚好也就是出自伦教、杏坛两镇。是不是有点巧合呢。
 


均安上村因“一文一武”在顺德颇有名气,文是指清代探花李文田,他官至工部右侍郎,告老还乡时慈禧太后专门给他写了两个字“福寿”,现在还挂在祠堂里。至于武就是指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李小龙祖籍是均安上村人,其父是粤剧名角李海泉。
 
现在顺德祠堂大多变成老人活动中心、逢年过节宗族拜祭活动、村民办婚庆喜事的场所。

 

乐从沙滘的牧伯里是顺德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片古民居,为什么叫牧伯呢?因为当时陈氏九世祖在广西全州当州牧,深得当地人爱戴,人称牧伯,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处称牧伯里。
 


人文部分我们顺德有四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人龙舞,起源就是广东最后一个文状元杏坛光华的梁耀枢,他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的时候,乡亲自发在村口迎接他演变而来。
 


伦教香云纱染整技艺,工序繁复,包括浸莨水、晒莨、封莨水、煮绸、水洗、过乌、摊雾等。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春拳相传系福建南少林寺的至善禅师所创的拳术,经几代相传至杏坛马宁陈华顺(人称“找钱华”)等人。陈华顺学成后回乡开馆授徒,发扬光大。叶问是陈华顺徒弟,而李小龙也曾拜叶问为师。

 

龙舟说唱是广东地区的一个散落曲艺品种。有二百多年历史,相传由民间传统木鱼歌腔调演变而成。由一位顺德龙江人始创。现在的龙舟说唱传人是杏坛北水人。
 


飘色,相对于省内有名的番禺沙湾飘色,顺德飘色严格意义上不叫飘色,因为飘不来称之为柜色,可移动的柜上面坐几个小孩。飘色内容来自英雄神话故事,穆桂英杨宗保、观音送子之类的。飘色现在顺德有三个地方可以看,春节期间杏坛北水、勒流众涌都会举行飘色巡游。在传统佳节,容桂四基也有表演。
 


均安关帝出游,现在叫帝王出游,是均安人一年中最热闹的民间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四开始,民众自发将关帝从庙里请出来,放在金銮柜里巡游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九月十二达到顶峰,万人空巷,浩浩荡荡。到九月二十结束,活动前后两个礼拜。已婚的妇女就是身穿红裙、头戴草帽,草帽上别一个黄皮叶,据说是辟邪的。
 


容桂观音开库是珠三角人气较旺的民间活动之一。相传南宋年间有一广西南宁的风水先生,观风水至现观音堂址,并断定此处是“龙穴”,于是从广西背父母骨殖来安葬。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时隔一年多才到,却已发现当地人在“龙穴”建起了观音堂,逐一气成病,病故于此,当地人为他立了碑叫“南宁社稷之神”。观音堂历来香火鼎盛,每年正月廿六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而我家乡龙江正月二十六观音开库,和容桂的观音开库很不同,容桂是晚上,龙江是白天烧大炮,也非常热闹,庙诞、舞龙舞狮、粤剧戏班表演。
 


七夕银河会 ,“七月初七”民间叫“乞巧节”是乞求上天赐给一双灵巧的手的意思,是古代女子比拼手工技艺的节日。这张拍摄于十年前的均安冰玉堂,近年来已经很难看到了。

 

然后我们在看看顺德的城市风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云海下看到顺德惊艳的一面。这是容桂大汕岛,至今没有通车的水乡。
 


这个是云雾里的顺峰山公园,如海市蜃楼,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

 

这张图拍摄于容桂的马岗一个大雾迷茫的清晨。我想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许就是这个意境吧。
 


这种光摄影里俗称耶稣光,我喜欢这张照片的感觉,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大厦,另一边是水乡田园,强烈的对比反差,却很和谐。
 


云雾下的宝林寺,我们顺德十景中宝林瑞气,我觉得怎么拍都必须有云雾才能贴题。

 


近年来,我们在享受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生活便捷的同时,像彩虹桥、顺德展览中心、钟楼公园、东城天桥这些曾经的城市地标,随着城市的变迁,也渐渐消失,留给顺德人一段记忆。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十几年如一日的拍摄顺德,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记录顺德城市的变迁;另一个就是宣传,通过影像推介顺德。谢谢大家与今晚和我一起分享这些年来顺德的影像。最后,借用艾青的诗做为我拍摄顺德的总结: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个也许就是我坚持拍摄的原因吧。
 


陈宇莹:亦鸣独特之处在于他综合性强,涵盖摄影、文学、书法、诗词诸多方面。刚才亦鸣也提到了顺德水乡的一些改变,如今看来好像很可惜,但其实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改变中我们只想着解决当下的某种问题,所以出现了很多我们把很美的水乡景观简单地铺成了一条路的情况。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做的处理到目前来说是后悔的,但后悔的过程中又感觉到有种回不去的样子,重头再来的话好像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成本。刚才亦鸣也提到了,希望以后在我们的城市里面,我们能够将我们现代的城市跟我们传统的水乡民俗共生共荣。

 

梁凯:现在很多摄影人跑马观花、跟风,脱离了摄影的本质。摄影史从1839年到现在,除了《国家地理》和玛格南图片社的记者全世界跑之外,其他成名的摄影师多数拍自己身边的主题。这几年我也在拍顺德,只是和亦鸣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我是用胶片,大画幅去拍。摄影人热衷模仿的丽江、小东江,而亦鸣和一般摄影人的区别在此,亦鸣是被模仿。

 

王庆武:之前我拍人像摄影多一些,但玩了几年小清新的人像摄影之后现在想拍风景。比如顺德风光、人文该怎么去题材?

亦鸣:有句俗话“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我反而觉得,留心处处有风景。罗丹说:其实生活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怎么去发掘,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做。你想拍一个地方,首先要对这个地方了解,之后选定拍摄题材,在付诸行动。

 

苏桦农:之前在顺德展览中心看过亦鸣《亦见·顺景》摄影展,我发觉亦鸣精神世界里不只有一个顺峰山湖,还有个瓦尔登湖。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压力,但我从他的照片中感受到安宁。我想知道如何平衡?

亦鸣:如果大家有留意我的很多照片都是一早一晚的景色,因为风光摄影黄金时间也就是日出、日落前后一个小时左右。我不敢说拍顺德我拍得有多好,但我可能是拍顺德最勤快的摄影者之一。所以这些年,观察天气都有了些心得。平时的休息日也多数是去拍摄。摄影对于我来说也是减压的一部分,特别是拍到心仪作品,心情也自然会愉悦起来。我性格比较乐观,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
 


汤跃范: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顺德,对顺德的了解是从亦鸣的《水乡遗韵》这本书开始,作为一名摄影师,看到榜样的力量。

 

陈学梅:今晚是很特别的读书会,颇有看图说话的趣意。我自己接触摄影比较早,但我感觉亦鸣是位独特的摄影人,从2003年到现在记录着我们城市的变化。我来顺德20多年了,忽视了水乡到城市的变化,亦鸣用他的镜头,把变化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来;另外亦鸣具有文人情怀,他对顺德十分了解。感谢亦鸣让我们更喜欢顺德。

 

丁悦:我是一个北方女孩,顺德有句俗语我很喜欢:得就得,唔得就返顺德。我觉得这是一种顺德人的家乡情怀,无论你去到哪里,当你累的时候,这里都是你栖息的港湾,无论是外地人还是顺德本土人,当你回来都会感觉很亲切。可能我们现在做不了太多保护水乡文化的举措,我们个人能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这些美,既然现在还有一些,那为什么不抽出时间多去看一看。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英文:If you dont walk out,you will think this is whole world,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看到的是全世界。

 

卢伟:看了亦鸣的作品很震撼,在他的镜头下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顺德,还有它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这里的人,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一种敬畏之心,就是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东西淹没在历史、时代和城市的拆迁变化中,我们怎么去留住这些美好的感觉呢。一方面我们知道世界肯定会变,但这个变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怎么保住呢,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然而就算你是这个城市里最微弱的一道光,但是当所有的光汇聚一起的时候,它就会变成火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多感受顺德的美。

 

梅策迎:我也是顺德人,非常感谢顺德有亦鸣这样的人。现在我在做乡镇保育的工作,但是我们是走中间路线,一个是乡村的村民,另一个是政府,我们是作为公益基金会的形式去做这件事,但我们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希望有更多的团体、个人,一起去发现顺德的美。保育是在做后面保护、更新,但如果都没发现,怎么去做呢?我觉得摄影师应该不仅仅是发现美,还要发现这里的文化、传统。希望顺德的一些有心人士形成的组织,通过跟政府和村民的一些协调工作,做好一些村子的保育工作,我们不是做得很大,但希望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把村子搞得更好。

 

马志良:新闻摄影里有一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虽然今晚我们谈的是风光和人文摄影,但道理却是相通的。人文、风光也有很多人在拍,为什么拍不好?我想套用前面那句话,就可以说成是: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对文化与自然缺乏足够的敬畏。为什么缺乏敬畏?就是因为你对所拍摄的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是今天的读书会给我的一个启发。亦鸣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我们,就是因为他的图片里有一种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文化的敬畏,对故土的深刻了解和挚爱。

正是这种比别人更加深厚的情感和敬畏之心,不仅使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坚持,十五年如一日的拍摄这个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从两个方面扩展了作品的内涵。一是空间的扩展,二是时间的扩展。空间的呈现是摄影的最基本的要求,无非是光影、色彩、构图、速度等等,但亦鸣却不满足于此,他的作品中还有时间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变化。有些变化让人欣喜,有些变化让人疼痛。

 

城市与乡村,现代和传统,是个时代性的话题。亦鸣的作品从点到面,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体系,让我们思考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也给我一个启发去思考顺德的变化,虽然我们经常说顺德是岭南水乡,但这个水乡与江南还有很大的不同。

历史上,顺德的文化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商品性农业。因此商业思维发达,商业意识很强,很早就融入了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一切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古代的顺德八景中有一景是“云路松风”,清代的时候种了一万棵松树,从云路一直到顺峰山,过了一百年后,这个“云路松风”还是顺德八景之一,百年苍松,十里松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道景观,如果这个景观现在还在,那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可惜现在连一棵松树都找不见。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市,怎么能没有几棵古树名木,但在顺德就太少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有的也就是榕树,榕树既大且茂者,“因其无用也”,如果还有点用处,那也留不到今天。现在要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希望顺德能真正培育出几条林荫大道。

很多曾经美好的事物,都像大树一样消失了。顺德是一个善于变化和创新的地方,很多事物就像树木一样,昨天还在,今天就消失了。亦鸣用镜头记录下来的这一切,也在不断的变化,时间在变,空间也在变,如何在变化中保留下一些传统,一些古老的事物,一些寄托乡愁的地方,需要心怀敬畏,而敬畏就要建立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
 


陈宇莹:在读书会开始之前和亦鸣沟通过一个问题。我比较感兴趣亦鸣接下来会怎么走。从摄影技术上、观念上亦鸣的能力都非常强,感觉宏观、架构已经出来了,未来亦鸣如何继续往呢。是一些细节的、故事性的、情节上的表达亦或是专题化、深度化呢?
 


亦鸣:过往我是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拍摄,而近几年无人机的诞生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顺德,近来以航拍为主。接下来也会考虑从人文几个方面的专题入手,进行一些突破。有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为民族的东西往往最有生命力的,值得我们更加去专注。

我们对顺德这个家,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也好还是新顺德人,一如今晚的主题“城市·家园”,我们生活在这里,期待明天更加美好。随着古村落活化、新农村的建设,诸如杏坛、北滘、均安还有保存较好的古村,值得我们去走走。

陈宇莹:感谢这么多位书友跟我们一起讨论对于顺德来说这么重要的题材——留住乡愁,把我们的家园、城市怎样建好,与乡村融合发展。相信大家也是对顺德的发展,或者是对于我们身处的城市,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希望各位如果有时间或有能力与我们一起把我们的城市家园——顺德建设好。

 

城市家园的不系之舟
一册童年事 · 两卷风情画
品读安静的力量

文字整理:杨昆
现场摄影:杨芳

上一条:解读《佛山传统建筑研究》

下一条:第四十四期:鸟类之诗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