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8-04-03 15:28 访问量:6607 信息来源: 解读
德胜读书会 第五十七期
《红楼梦》
时间:2018年4月11日 19:30
地点:顺德图书馆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嘉宾:甘子超(顺职院)
主持:叶琳琳
叶琳琳:德胜读书会开办两年以来,今年开始着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阅读。今晚,有请古代文学硕士、主持教育部省市多个、戏剧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甘子超和我们一起分享《红楼梦》。
甘子超:《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皇冠中的明珠,一千个人眼里不止一千个《红楼梦》。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红迷可以给大家做些什么。直到无意间看到一句话:如果我是一本书,我最希望的是被你阅读让你自由。这个时候,我解脱了,曹公写下这么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阅读,至于说读出来了什么是因人而异的。
今晚就和大家分享三十年来我读红楼梦的感受。满清贵族圈在《红楼梦》初期的传播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以前全靠手抄本来流传。
我对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段话影响比较深刻,鲁迅先生的小说不太好理解,但文学批评上一语中的。鲁迅说自红楼梦出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其次。虽然我们大部分普通的读者看到的还是旖旎和缠绵,但是从我们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我觉得鲁迅先生这段话说的非常的到位。对红楼梦我只是普通的红迷,在群星闪烁的《红楼梦》研究队伍里我没有什么看法是超越这些前人的,但是事实上今天只是借助网络去搜寻红楼梦都是无穷无尽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见解。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11岁的时候,那时候天气非常炎热。父亲出差给我带了一套《红楼梦》,从拿到那套书开始整整三天我没出去过,就坐在闷热房间看了一遍。老实说,我能把书看完已经达到了我的极限,更别说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在少年时代读《红楼梦》我最关注的是好看的皮囊,谁才是最美丽的。
我们经常把曹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外貌描述背下来,一开始显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是用曹公的话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没有见过罥烟眉,但曹公的描写给我们想象。后来对薛宝钗的外貌描写,曹公写的很扎实。这是少年时代读了《红楼梦》关注的是好看的皮囊。
后来进入了青春期再去读《红楼梦》,青年时期属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对于少男少女的爱情有懵懵懂懂的认识。那个时候觉得爱情很朦胧,但很美好。对红楼梦的枉凝眉印象特别深刻,心里涌现出无限的悲哀。那么相爱的人却心事终虚化。因此对宝黛爱情的描写反复看,了解前世今生。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棵绛珠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只是因为神瑛侍者经常灌溉绛珠草使得它得以延年,后来它转化到人世间回报他的恩情,引化出一段优美的爱情神话还泪。这个典故用的非常少,这个还泪之说在前生就罩上了凄凉的浓雾。
林黛玉作为绛珠仙子,是到人世间偿还泪债,而贾宝玉作为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所有的缘分在前面加上一个“幻”字结局都不会太好。林黛玉理清楚前生之后,再看今生的爱情经历了三个非常明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会到初恋,在林黛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到了后期贾宝玉忽而一日觉得园中哪都不好,一个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人,精神上的欠缺显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时候小厮茗烟给他找了一大堆《西厢记》这一类的书,显然宝二爷没见过。看完这些书他的青春躁动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地方。所以他将自己和黛玉进行大胆的比喻:我是多病多愁的身,你就是倾国倾城的梦。到这个时候应该说进入初恋的阶段但还没完全确定。林黛玉所谓的小性子、尖酸刻薄和流不完的眼泪这些印象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在共读《西厢记》之后到宝玉吐心声,这个期间两个人从初恋到真正确定下来,确定两个人是知心知己的过程。这个期间贾宝玉和林黛玉没干什么大事,基本上天天有小吵,隔天一大吵。吵来吵去就是为的这颗心,宝玉这颗心确实没定下来,所以林黛玉说:“我知道你心中有妹妹,只是一见到姐姐就忘了妹妹。”两个人大吵已经到惊天动地的程度,两个人的争吵是吵到贾母在家里泪流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当这句话传到两个人的耳中,一个人在潇湘馆临风洒泪,另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到第三十二回,贾宝玉在大观园明确地对林黛玉说你放心。从第三十二回之后他们之间也没有争执了,林黛玉也没这么刻薄,没天天有事没事流眼泪了。因为双方能够明确对方的心之后不再去猜疑试探了。贾宝玉挨打的时候林黛玉去探望他,在当晚宝玉派晴雯送了两块手帕给林黛玉。这种叫私相传送,送所谓的信物。这个表达的含义,只有宝玉和黛玉知道。
林黛玉和情敌薛宝钗和好了,还对薛宝钗的家人爱屋及乌。林黛玉有洁癖的人,却可以和薛宝钗喝同一杯茶,是内心达到真正的和解。在我的青年时代读这本书最大的疑问是,大观园里好的姑娘太多了,为什么偏偏喜欢林黛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宝黛追求的一种感性,没有涉及人生规划,为的是心。两个人所追求的都是人之为人的尊严感,情是两个人内心最大的共鸣。两个孤独的相遇之后才激发出宝黛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情。黛玉本来是个无所依傍的孤女,只能依附姥姥家。姥姥是个恭候知府,姥姥可以很爱她,但不可以逾越规矩和礼仪。
一开始读这篇《葬花词》我是不能理解的,我觉得她生活多好,又不用上学考试,为什么要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到后来随着阅读的经历累积,林黛玉的伤春更多的是青春和生命的孤独。这种孤独是非常深邃的,这些诗性的气质,是因为生活环境严重脱节无法协调的。这就是对立带来情感双重的绝望和悲哀。两个孤独灵魂的相遇,跟贾宝玉确定了心意后,孤独感也从未散去。这种孤独感让她选择了她的生存方式,她是一个诗性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她追求的是自主的人格,不想要任何的妥协。所以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形象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被模仿,但从来没被超越。
在很多文人看到类似的气质,像庄子、屈原、李白身上有对人格独立的追求。个人与世俗的对抗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并不是人人都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个时候感情就是理想投进生活的一道光,可能很微弱但依然是光明。我不认为宝玉和黛玉是阶层的造反者,因为不管是宝玉还是黛玉都不可能脱离现在的阶层。他们崇尚自然,摒弃虚伪。在礼教深严的环境中,两个人同怀赤子之心,坚持不肯交出自己的灵魂。
薛宝钗和林黛玉到底谁美?当时我们觉得林黛玉美是因为气质非常符合少女情怀,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能结婚就是因为薛宝钗。但到长大了知道有时候成功或者失败,成功可以感谢很多人,失败了找不到该指责的人。
曹公给每个人名字前面加了个字,多少总以褒义为主。曹公说宝钗是时宝钗。识时务的宝钗是褒义还是贬义呢?说到薛宝钗就说宝钗是个非常识时务的人,很会做人。在书中有一段描写宝钗一天的生活,白天去贾母和王夫人出承色陪坐,帮她们打发时间。到园中姐妹处,坐坐聊聊天。白天不得闲的情况下,夜里还要做女红到三更不得睡。她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薛宝钗除了会做人之外,她是薛家的主心骨,自父亲去世后要周全兄长,也要为母亲分忧,要料理好母亲和嫂子之间的关系。
用今天的话来说,薛宝钗是个学霸,她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她偶尔被姨妈托付打理大观园,她提的意见是照顾到最底下的人。王夫人要给王熙凤买人参的时候,薛宝钗脱口而出就是人参的造假过程。薛家的生意她肯定参与了,不然她不会了解假人参是怎么造出来的。
她还是乐于助人的好姑娘,林黛玉每个月所吃的燕窝,薛宝钗每个月给她送过来。不管怎么样她是乐于助人的,但是她总是和人保持距离。薛宝钗有一次邀请史湘云去她那里住以后,史湘云每次来大观园都住在蘅芜院,但到了搬离大观园的时候,薛宝钗很快就搬走了,甚至没有想过史湘云下次来住哪里。
她分的很清楚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帮助你,但超出能力范围她有孰轻孰重很明显的界限。一个红迷经常会争论的问题,薛宝钗到底对贾宝玉有没有企图?按照我读书的理解,其实薛宝钗对他有企图的,更多是婚姻上的企图。比如说薛宝钗对花粉之类的从来没有兴趣,但金锁从来没离开过。元春在宫中赐下来的礼物只有她和贾宝玉的是一模一样的,那条红色串一直要戴在手上。我想她对贾宝玉是有情的,但是她不会跟贾宝玉谈情,她要的是婚姻。所以她一直鼓励贾宝玉科举,即使被贾宝玉制造难堪她依然是这样。
不管怎么样薛宝钗一直是自清身份的人,即使是这样也在不经意间陷入深深的尴尬中。在怡红院中守着睡着的贾宝玉在绣鸳鸯的时候,贾宝玉梦话还是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只说是木石姻缘。这个时候宝钗内心一定是尴尬的。所以宝钗基本上是按照社会的价值观在生活,但是如果说只知道识时务,会懂事的姑娘应该不完全是,里面还是有界线的。
对薛宝钗来说我们不得不感慨,生命本来是流动的状态,但在她们十五岁的躯体里已经住着五十岁的灵魂。本来她进贾府的时候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到结婚的时候性格一点变化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她和贾宝玉无法达到共鸣。
在《红楼梦》这个彻头彻尾全是悲剧的故事里面,谁是最悲剧的人?通常我们认为林黛玉是最悲剧的人,但薛宝钗是主动认同主流价值观,薛宝钗是严格按照社会对大家闺秀一样做人做事,把自我隐藏起来,尽管这样她拿到了她和宝玉的婚姻,在我看来薛宝钗才是真正的悲剧,她主动适应这个主流的规则。
薛宝钗打通了儒释道三家,她那么聪明早就看透了。所以她不去谈情,即使是姐妹之间的情她也是适可而止。所谓懂事的小孩适应了一时比不上一时的家庭环境。对于薛宝钗来说她青春美丽的年华,她丰富无比的生命没有把她提前结束了。
所以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从这个意义来讲宝钗确实是辜负了美丽的青春大好年华。然而命运不是风来回吹的,命运是大地,所以走到哪都是命运中。不管宝钗怎么压制自己的感情,都没办法逃脱最终的命运。
人到中年去读红楼梦,看到的不再是美丽青春的年华和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再看真的是悲凉之物。以前我看红楼梦不太喜欢看前几回觉得故事情节不够曲折动人,这个时候第一回悲剧气息扑面而来,开篇就告诉你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命运。青春凋亡的过程中,只能一步一步靠近他。我们童年时期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多么好奇,等我们来到成人的世界里不能任性做自己,自己给自己设定程序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爱情是悲剧,大观园是太虚幻境。欲望是悲剧,最后都是一场空。付出的代价最后超过你想获得的东西。无情无欲也是一场悲剧,再看到了婚姻也是一场悲剧,金玉良缘一场空,木石姻缘一场空。所有的悲剧里面逃脱不了四个字:有命无运。个体的力量在时代的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整个《红楼梦》看到起高楼,眼看楼塌了。整本书写的是文化的悲剧,宝玉走进了金玉良缘,还是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虽然很多人认为是违背了曹公本意。但一个人极端厌恶的事情,不得不走上极端厌恶的生活。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连儿子和侄子也是要走这条路,即使不能振兴贾府,也要让贾府有一点点旧时的荣耀。整个文化环境代表未来的青春只能在大观园里昙花一现。贾宝玉要么参加科举,无才可去补苍天,不枉红尘若许年。没有中间的道路可选择,这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没有给这一批人自带新思想、新精神的年轻人可以存在的土壤。这批年轻人身上的前途命运代表了家族和社会的前途命运。所以读到后面我有两个问题,读完《红楼梦》我们的人生是否只有“好”与“了”?人生而向死,从生下来的那一天我们都是要走上死亡的,但是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生命的意义,该如何面对有限的生命,是不是只剩下悲观和虚无?
叶琳琳:我从高中开始每年都会读一次《红楼梦》,今天甘教授是以自己人生历程读这本书的感受来阐述这本书的。悲剧之美,可以真正的阐释出我们的人生对未知生命向死而生等等概念的不同理解。《红楼梦》里面写了三百多个人物,我喜欢刘姥姥,喜欢妙玉等宝玉、黛玉、宝钗之外的人物。因为他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那条路上走着的过程中对自己命运不可知,但要活出自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是在《红楼梦》中读自己的人生,在人生的泥泞不知所谓的迷茫中如何更好地活着。
许女士:黛玉这个角色也带入了曹雪芹自己的情感,也是对自己的人格塑造。这一点也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山峰,伟大的文人精神世界共同的地方。以前人们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并不是神仙的主而是真正能够能够照亮自己人生的东西。
阿来他在《尘埃落定》得奖发言说:在我的经验中,大多数人都在为生存而挣扎,而争斗但文学让我懂得,人生不止是这些内容,即便最为卑微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向往。而精神向往,是在自己的内心生出能让自己温暖,也让旁人感到安全与温馨的念想,让她像一朵花结为蓓蕾,悄然开放,然后,把众多的种子撒播在那些荒芜的土地之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人世间有过两颗伟大的灵魂,促进这个世界进步,变成更好的地方。这是他给出的答案。
龙益得:林黛玉一出场写的很漂亮,并不是写林黛玉的穿着,而是林黛玉的两个丫鬟紫鹃、雪雁。古代鹃是悲凉的象征,雁是离别的意思。林黛玉住的地方叫潇湘馆是香消玉殒的意思。宝钗住的地方叫蘅芜院,恨无缘。曹雪芹一开始就通过各种细节暗示人物的结局。结局是兰桂齐芳,但兰桂其实暗示再怎么考也难以富贵了。《红楼梦》里面所有的名字都是有寓意的。原来我比较喜欢薛宝钗,现在越来越讨厌她。我比较欣赏刘姥姥,刘姥姥是精明农村的老太太。
叶琳琳:刘姥姥是整个家族最后的救赎。她用乡野智慧挽救了这个家族,她把巧姐带走了,其他人死的死、散的散。巧姐是这个家族结局最好的,最后她嫁给了板儿。
何先生:西方和我们中国的思维不同,可能是两个民族的不一样。我们东方人感性一点让人感觉更舒服,西方人更理智一点。红楼梦很多人不愿意从头读,四大名著看的最少是红楼梦?
甘子超:红楼梦其实仔细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偶尔来个刘姥姥大家都很开心,总能一句两句拨动你的心弦,人的天性还是向喜不向悲。当你拿到手的时候你会觉得红楼梦是沉甸甸的。其实悲剧读完之后发自灵魂深处之后的共鸣。谁都愿意看到美好的东西。
曹女士:曹雪芹把宝钗和黛玉都写的很美,但要是放到今天她们是否会活的很自如吗?在世俗人世间如何保持好而不了?红楼梦里面所有的美都能给人带来触动,也许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点荧光,但只有一点荧光也能照亮黑暗。
甘子超:在和世俗的交往过程中,灵性不一定能受欢迎。在这个时代很难做到世俗人所谓的成功。即使曹雪芹这样一种遭遇,他还是写出了伟大的《红楼梦》。人生活着就不能辜负自己,不能辜负时代。我自己的答案是,不管我们生命前途遇到了什么,我们都要坦然接受。要让有限的什么发出最大的光彩。
德胜读书会 第五十八期
第十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名家讲座
时间:2018年4月22日 15:00时
地点:顺德图书馆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嘉宾:年度评论家获得者
现场记录:麦思懿
现场摄影:曾晴
本期小编: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