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8-05-05 09:27 访问量:7727 信息来源: 解读
时 间:2018年5月9日(星期三)19:30——21:00时
地 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嘉宾:孔维宏
主持:王钦灿
王钦灿: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乡土中国》,我们请来的分享嘉宾是孔维宏老师,孔老师是顺德区社科联副秘书长、广东省社科专家。《乡土中国》是孔老师去年读过的其中一本书,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经典名著,也是费孝通老先生的代表之作。这本书很薄但非常有深度。孔老师是中大经管学院的研究生,对宏观经济有着很深的研究。我们现在很需要读这样的书,中央也有个口号叫振兴乡村,我们要弄清楚乡村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特色,之后才能谈怎么振兴乡村。我觉得读这本书恰逢其时。
孔维宏:刚刚很开心看到很多朋友读过这本书。选择分享这本书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这本书很经典;第二个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丰富,“性价比”高。我喜欢旅游,也喜欢看书。过去几年时间内,基本保持了每周平均读一本书的习惯。读书就像是锻炼,读得多,则读起来会越容易吸收,越有效果,就像跑步,经常跑步的人不会一跑就气喘吁吁。我的从业经验、游历经验对于读书来说是有帮助的,我认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要相互配合的,读书时多到各地去看看,可以看到背后的东西;走的地方多了去看书,可能对各种事情会更有体会。例如我们读到毛主席的诗《沁园春.长沙》,去长沙的橘子洲头走走,更能感受毛泽东写诗时的情怀。
今天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二是这本书讲些什么内容以及对我们的启发。我自己看书我喜欢看大师的作品,因为大师经过沉淀写出的东西也许存在可读性不怎么好的问题,但他的思想深度一般是很深的,读大师的作品收获大。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中国社会科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这本书是费孝通的成名作之一,是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必读书。在中国,以前小农经济,社会和经济挂钩比较紧密。这本书最早写于上世纪40年代,是费老写的一些论文,我们现在拿到的版本,是经过40年后重版,用费老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后才决定重版的。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是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
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比例非常大,大比例的人口决定了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只有理解了中国农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许会看到农村的组织架构,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可以延续两千多年,理解为什么现在法治社会为什么推得比较辛苦,理解中国的情理法次序、理解中国乡村振兴等等,这些问题也许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
接下来讲这本书说了些什么。在乡土中国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土地,土地是固定的,人因土地而生存、生活,形成了农村的组织方式。在交通工具通勤能力比较弱的古代,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小,人们聚村而居,农村自然成了一个熟人社会。早先开恳的土地可能比较大,但随着家庭财产的继承,家均土地越来越小,大概每家差不多就那么个一亩三分地,因此古代中国经济主要呈现出了小农经济的形态。小农经济对中国几千年经济的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影响是相当大的。总结以上,我们知道乡土中国的特征,首先是土地,土地生产养活了生命,因活命而生活在土地周围,其次是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再次,农村社会变化很慢的,土地很慢,人也很慢,所以变迁是很慢的。这些是我们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后面理解整个乡土中国,或者说这是我们开展以下讨论的基本,接下来的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个特点开始延伸。这是读书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先抓住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根,后面再展开。
接下来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这个问题有很多解释,我们从《乡土中国》去看这个问题,这种解释不一定是全面的。其实绝大部分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各个角度来看可以更好地看到真相。中国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决定了它的弹性是很小的。这些田种稻谷或者菜,它的产出是相对固定的,就那么些。这么弹性小会面临一个应对危机能力低下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理解王朝更替,王朝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可能休养生息,然后会慢慢生产恢复,皇帝看到国家比较富强就会雄心大爆发,想做一些雄才伟略的事,例如要去建设一个伟大的工程。这样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资有限就要加强对老百姓的盘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苦就会起来造反,战争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后面的朝代吸取教训,又开始推行比较宽松的政策。这样社会有社会动荡,动荡之后会有人想要统一,所以为什么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体上就是这个逻辑。但为什么中国王朝会更替而不是中断呢?其实这就是农村结构决定了王朝不会终止。我们先看左边这个图,它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齿轮,如果它坏掉了,修复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把里面那个小齿轮替换掉就可以了。但右边这个图就比较复杂,它由非常多的齿轮组成,坏了不容易修。这就是复杂性原理,简单的东西容易修复,复杂的东西比较难修复。中国以前的小农经济结构很简单,可以重建的很快,呈现出王朝更替的现象,这也大概是中华文明可以延续的逻辑。楼兰古国大概在宁夏那一带,当时的产生可能因为丝绸之路变成了贸易重镇。因为有商机所以那边聚集了很多人,但是丝绸之路体系是从中国到欧洲,体系非常复杂的,中国不对外贸易这个节点就废掉了,这个国家就灭掉了。生存环境复杂的,要延续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乡土中国主要的特征可以更好了让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差序格局。差距格局就是内外上下有差等,长幼尊卑有次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差等的,这里面的参照物是“我”。以前讲究长幼尊卑,高一个等级就要尊敬他。我们从差序格局的对立面看就是团体格局。圈里面是团队内,圈外是团队外。团体格局是起源于游牧民族的。游牧民族必须要分工精密,抓猎物,比如抓一只老虎,一定是要合作捕捉,大家会有共同意志。假设没有这个共同意志,可能所有的人在抓的过程中都会被老虎逐个击破,从而全部被老虎吃掉。这种求生的本能,决定了他们必须齐心协力。慢慢地这里面形成了道德体系,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抓到猎物分配也是公道的。这里产生了权力观念就是互相尊重。这里面还涉及到代理人,他会分配工作,他要分配合理,才有代理权的资格。这里面接下来会产生重要的结果,大家公私分明。每一个人在团体里是平等的,抓到老虎分到肉后,晚上他离开团体后到自己的世界里,他是自由的。欧洲加班是比较少的,但国内就比较多。从差序格局来说,老板不会那么重视上班和假期,边界对他来讲不那么清晰,他不清晰一点也没有太多人反抗。团队格局里面,上班就是上班,放假就是放假,分得很清晰。
因为我们是小农社会,农业分工是比较浅的,大部分事情是可以自己搞定的,不会因为合作问题而饿死,或者出现生命危险的问题。所以长期的习惯熏陶养成了这种文化,没有共同意志。从差序格局来讲,一切都是私人性质,都是在讲对方跟“我”的关系。因为整个体系都是别人跟我的关系,所以只有亲属和朋友两个方面。亲属体现了孝悌,朋友体现了忠信。这就是道德体系,因为都是私人的,所以权利和义务是非常模糊的。整个推导是以自己为中心往外推。费孝通先生讲差序格局,往里面看可能都是为公的,但往外面看都是私的,因为他做所有努力都是为了里面这一圈子。讲到这里,大家也许有一点概念。对于现在中国的国情,差序格局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现在法治是比较弱的,因为法治对人基本平等体现出来的是法律。法治观念比较弱是跟差序格局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建设法治中国基础是比较弱的,要花更多精力和耐心去建设。第二个是公民意识比较弱,不属于这个公共的而是属于私人圈子的。我认为在差序格局里面,最重要的概念是权变,差序格局本来就是变化的,同一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时间是会伸缩的。这里延伸下来的是情理法,先是情和理,最后才是法,这和西方的法理情完全反过来了。到这里我们大概讲完了差序格局。
接下来我们讲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礼治。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来看,没有绝对的法治,因为法律也是由人去执行的。在法治社会中,执行的过程之中人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小。但在中国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但也不是没有章法,里面的章法体现的就是礼治。根据费孝通的定义礼就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不一定代表是很有礼貌。比如说祭旗,出师前先杀个人,虽然很野蛮,但也是合乎“礼”的,本身这不礼貌但这符和当时的行为规范。“礼”用《论语》的话来说就是“学而时习之”。通过观察和学习自然内化,乡土的环境给了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学而时习之。这些长期耳濡目染,自然就知道这些事情要怎么做,所以大家都觉得以前的社会很懂礼。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世俗的社会,这些生活在一起,不按照规范可能会被惩罚。因为社会变迁比较慢,经验积累,形成了有效的经验,慢慢成为了我们所谓的传统。所谓的传统其实也是我们以前的习惯,让这些人不得不按礼的规范去做事。大家都在讲以前中国人讲礼貌是发自内心的,可是西方法律是强迫人。因为传统的是有效的,所以大家从内心去遵守,不遵守可能会吃亏,遵守了有好处,这也是很务实的做法。当社会变迁快了,在短时间内就不可能迅速积累经验,没有经验借鉴,旧的破除了,新的还没建立起来,就可能会很乱。所以改革开放到现在,出现了一段比较混乱的时期。旧的破除了,到了城市大家不认识,不再是熟人社会,礼的部分内容对人的约束消失了,但新的法治社会还没有健全,因此出现混乱,这是必经的一个过程。
既然是礼治社会,熟人社会,老人是最有经验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大家服从权威。在质疑长辈的时候,父母会说老人家永远是对的,你怎么能随便质疑,没礼没貌的,在长期的抑制之后小孩子不敢质疑。这部分造成了现在大部分人质疑精神的缺失,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
中国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文人相轻,大家相互看不起。我们从乡土中国去看这个现象。按照差序格局来说,老师是级别高的,要优先尊重的。在乡土中国,尊师重道,“尊师”是远大于“重道”的,“吾为爱吾师,吾可以不爱真理”。既然老师有一班学生觉得他永远是对的,长期被惯着,长期被捧着,一旦被质疑的时候很不爽。所以当到了别的门派的时候,被质疑了,就开始会互相骂,变成文人相轻。这是乡土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当然这不是唯一解释,只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一个视角。岳麓书院里有个朱张会讲。朱张当时是岳麓书院的山长,就是书院的院长的意思。朱熹远道而来,朱熹和张栻的交流,很坦诚很开放交流,这种开放的态度,接纳了来自不同方面的门派,能接受的东西越来越多,源头活水很多,所以岳麓书院形成了重要的文风,后来成为湖南最重要书院,出现了中国的很多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等。大家如果有去长沙旅游的话,一定要去岳麓书院看看。刚刚我们用礼的概念解释了文人相轻,这只是一个视角。我一直想延伸了这些就是想给大家些例子,告诉大家一定要独立思考,读书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去思考,可以从底层逻辑去思考这些事情,当你解释清楚之后去做决策就有底气了,作为一个管理者,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他不是让我们死读书,而是让我们会管理、敢决策。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去理解很多东西,这本书又这么薄,“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接着我们再举个例子,单位里的论资排辈。礼是大家都要符合的行为规范,而且很多单位里面对技能的门槛要求是很低的,单位也是比较封闭。旧的人总结了经验,新来的人就跟旧的人学习,旧的经验能起作用。慢慢就形成了论资排辈。这是我们从礼的方式去思考这些事情,心里更加舒服。如果选择进入单位,就要慢慢接受论资排辈的事实,调整好心态。但不管我们怎样都要持续进步,当所有的人不进步的时候,进步的人才会脱颖而出,或者说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才是有准备的人。
接下来我们讲下中兴事件。这个芯片和产业有关的,必须通过市场的反馈,要边做边卖。必须通过当时候相对最好的技术,卖出去赚的钱去研发新的技术。这就是市场的迭代。CPU的发展基本上采用的是这样的逻辑。但要市场领先,技术领先,一定是在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没有现成的可以学,一定必须是独立思考,才可能做到领先。我们教育非常缺乏独立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对这些高尖的东西要有独立思考。希望这个会慢慢好起来。
接下来讲家族这个概念。家族也是乡土中国里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费孝通眼里家族就是家庭的延伸。家族里面的主轴是纵轴,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婆媳之间的关系。配轴就是夫妻关系,他们更多的是延续后代的关系。家族要维持延伸,一定要有要求,家法是家族的纪律要求,像家族最老的是最有话语权的,体现出来的往往是夫妻相敬、子女服从。社群关系掺杂的家族,所以家庭既要处理家庭内部事务,也要处理家族公共事务,公私揉在一起的,很难分明。
我们来看看一个案例: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爱情为什么会是悲剧呢?这个问题的解读,各种视角都有。我们还是从乡土中国视角来解读。家里财产主要是宝玉来继承的,因为家庭和社会关系是糅杂在一起的,继承人的事就是整个家族的事。宝玉一定管理不好家庭,贾母肯定会给他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妻子,凤姐与宝钗都属于这样的人。但宝玉的性格是喜欢感情纯粹的,宝钗是综合素质高的人,她会管理家族事务,这就决定了她必须处理好各种“俗务”,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与宝玉的性格是冲突的,家族事务糅杂进了小两口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矛盾,所以宝玉的爱情注定了是要悲剧的,如果不是薛宝钗,就会有其它钗进来,与他共历悲剧爱情。
另一个例子是当当网的李国庆,当当网最近要卖身了,李国庆与其妻子当年共同创业,后来家庭的事情与公司的事情混在一起,两个人很痛苦,据传李国庆曾经一度非常后悔与妻子共同创业,也许也是家庭“私”的关系与公司“公”的关系理不清的缘故吧。
费孝通还有一本书叫《生育制度》,里面讲血缘讲得比较多。生育、抚育,抚育形成了一个家族,家族的血缘关系是最稳定的方式。血缘是天生是没得选择的,血缘关系没办法做清算。清算等于绝交,在人情社会的中国,绝交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我们现在所有的合同是要清算清楚的,决定了血缘的权利和义务没办法算清。
我们从血缘关系讲一下,士农工商中,什么商排在最后?解释很多,但我们从乡土中国的角度去解读。简单理解,商就是做商业,就要求有契约,就要清算,清算约等于绝交。血缘关系是看不起这些,为什么要做得这么绝情?当然也可以从产权保护等方面谈商人的问题。
我们再看一下权利结构。按费孝通的理解,一共有四种权力,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我们讲讲时势权力。在各个时代,时势权力其实是很大的。封建王朝强势政权有“思想统制”的习惯,用费老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是:“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统治者觉得自己的方案很好,要求民众听了不要质疑,大有“你的爱只能让我独有,不能分享”的感觉。
再讲一下名与实。名是内容,实是注释。在权威社会中,内容是保持了面子,但是要实际推动事情发展是注释。所以《论语》为什么要一代一代重新注释,因为古代《论语》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但又不能讲《论语》错了,那多伤面子,谁敢讲太多,会被怒死,既然不敢讲,那就给它作注释。在那个时代大家都注重名,但“实”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智慧地注释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因为旧的问题把自己圈死,但初心不改,都是让老百姓过得更好。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法,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实际上世上也没有什么万世正确的理论,因时而改,有策略地推,也是应有之义。
接下来我们看看精准扶贫,邓小平是总设计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邓小平已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完成了上半场。习总书记带我们完成下半场,要先富带动后富,这就必须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经历过很多教训之后才做的。我们讲,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什么关系?其实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本,精准扶贫是标,乡村振兴才是本。真正要脱贫必须乡村振兴起来。城市已经发展得不错了,城镇化这些年也一直在推,乡村一直比较破败。城市、城镇、乡村三者,覆盖了中国所有的国土,乡村是个大短板。如果乡村振兴了,国内消费能力上了台阶,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就更有根基了。消费拉动是人的需求,自然会消耗掉经济上的产能,消费驱动的经济表现得更为健康。作为公民,我们要力所能及地支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我们讲到乡村振兴,其实有很多问题,最核心是生产要素。我们中国是工业化立国,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在包围圈之中。只有工业化厉害才能制造武器,才能保家卫国。因此工业化立国时,动用了大量农村资源去支援工业。早些年,农村户籍是不能流动的,到了80年代通过改革开放解除了,农村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农村劳动力长期流出,农村学子考上大学也很少回农村。加上农村金融不发达,村里人有钱除了消费大部分就存银行了,又将金融资源回流到了城里。土地也不能流动。不管从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全都是对农村不利。从中国以往乡村的经验看,农村的组织者必须要有威望的人,以往是士绅、人民公社等,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有些农村的腐败问题可能比较严重,有些组织者是没有什么威望的,或者说新的组织者的威望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有农村教育、基建等都是大问题,都要慢慢来。
今天主要讲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礼治、家族、血缘、权力、名与实、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讲的所有概念都是费孝通先生的概念,也讲了一些案例,从乡土中国的视角去理解。
最后讲讲乡土中国的一些启发。首先,乡村的市场很广阔,对各位都是机会。其次,一定要利用城市的力量去推动乡村振兴,早年中国改革开放,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外来资本,使得中国经济起步得很快。第三,如果大家去农村创业,一定要利用好“士绅”,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还有,过去农村的变迁很慢,假如他突然有一天快速变化,那么也一定会出现很多临时性的问题。农村的契约精神是比较弱的,一定要做好合约可能不会被对方执行的这种准备,要多做一些风险“对冲”。最后,农村还是比较迷信权威、从众的,这点大家要留意。
王钦灿:孔老师对这本书重新梳理了一遍,观点结构都呈现出来了。孔老师带给我们独特的视角,也给我们开出了乡村振兴的药方。
阿德:你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对你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吗?这本书的思想会不会影响到你平时工作的决策?
孔维宏:乡村振兴一直是我们支持的,我们也派出了工作人员参与扶贫。读书之后,会知道它的精华在哪里,对它的底层逻辑能有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之后,做决策就很有底气,这样子就不会“飘”。这本书很多人的书评也是复述作者本身,知识不能变成自己的,所得非常有限,我们读书要把这些知识转变为自己有机的组成部分。
王钦灿:现在中国的城镇化已经接近百分之六十了,那我们现在还算乡土中国吗?
孔维宏:乡土中国要看人口比例,第二个要看农村经济占比,农村堆头不高但很广。第三个要看思想,其实很多人现在还是很乡土的。乡土中国一定会慢慢变化。这可能过几代人之后会慢慢变好。
祝女士:我们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思想水平达到很高的高度,我想我们那个时候思想是活跃的。但是中国人缺乏质疑精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欧洲为什么可以这么多小国并存,而中国秦始皇后一直都是集权。
孔维宏:乡土中国真正是汉朝以后。春秋战国是竞争市场,这么多大小国家,思想如果在一国不被采纳,它可能可以被别国采纳。皇帝要是觉得那个人思想很极端,想追杀他,那个人是可以移民去别的国家去逃难的。在这种思想“市场环境”下,思想活跃度相当高,因为它是竞争性的。秦朝统一后可以对思想的控制,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跑到哪里都可以被追回来,思想失去了采用它们的竞争市场了。秦朝以后,中国一直是分分合合,因为当皇帝实在太过瘾了,过瘾的最重要的核心是它有极大的经济利益,后面的人看前面的人当皇帝,肯定会效仿。而且他有这个技术条件,中国是小农社会,土地在那里,你跑不掉,这跟商业社会不一样。一旦国家分裂,待时机成熟后,强大的吸引力又把人给吸引过来统一中国了。现在很多中国人内心都有住着一个皇帝,就是内心的传统延续下来了。欧洲可以很多小国并存,这跟欧洲的商业社会性质以及传统是有关的。中国的小农社会,为集权创造了条件。
叶女士: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第一次将乡村治理从城乡社区治理中独立出来阐述,其实城乡社区治理到单列出来是背后有什么原因?
孔维宏:其实我们治理是西方流过来的概念,内核是权力的制衡与作用的有效发挥。乡村要振兴一定要单独列出来治理,单列出来一定是要把这个事情作为重要事情来做。但乡村的治理很差,现在很多治理者是没有威望的,农民的自理意识很差,社会参与意识很弱,不对公共事务关心,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但现在组织者和村民都很弱,所以乡村治理也许会有配套治理政策出来。
王钦灿:感谢大家今晚的陪伴。孔老师的讲解让我们发现了中国的实际。现在农业是我们的大市场,农村是一片大市场,大有可为。
《时间简史》
德胜读书会第60期
时 间:2018年5月23日(星期三)19:30——21:00时
地 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嘉宾:霍运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博士)
《时间简史》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创作的一部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该书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2018),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他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主要著作有《时间简史》、《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和《果壳中的宇宙》。
嘉宾简介 :霍运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博士,碧桂园未来领袖、山东区域投资经理,曾任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新奥集团战略规划总监,博士研究方向:粒子物理与宇宙学。
现场记录:麦思懿
现场摄影:曾晴
本期小编: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