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粤剧团复兴记
文化动态   2018-08-31 17:55    5868

顺德粤剧团复兴记

南方日报
2013-11-29
 

  “让粤剧变得更年轻。”上周,在曾经诞生了粤剧宗师千里驹、马师曾、薛觉先的顺德,一部类似于美剧编排的八场粤剧——《铁面青天》在顺德演艺中心上演,作为顺德首部大型原创剧目,这让日渐式微的粤剧界为之一振。
  如今,大众娱乐的丰富多采,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冲击,使粤剧日渐式微。但这部戏的创作者——顺德粤剧团并没有放弃,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将新鲜感、现代感、唯美性这些时尚元素融入粤剧,就能让这一古老戏种再次焕发青春。
  实际上,顺德粤剧团也因其不断创新受益良多。在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剧团每年平均都会获得超过250场的演出机会。
  “抵逆境而屹立,抗淡风而茁长,顺德粤剧团要挑起顺德人振兴粤剧的使命和责任。”顺德粤剧团团长莫延祥说。

  因时代变幻沉沦
  顺德粤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78年,在全国各地戏剧演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顺德粤剧团无戏可做,团员们为了生计只能纷纷改行。1994年,莫延祥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新组建了顺德粤剧团,从私伙局及民间选配了新一批的顺德粤剧团团员,重新拉起了顺德粤剧团的大旗。
  事实上,顺德粤剧团也因时代变幻沉沦过。
  顺德粤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50多年中,粤剧团曾经遭遇了解散噩运。1978年,恰恰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期,文艺事业也进入多元化竞争的年代,在全国各地戏剧演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顺德粤剧团无戏可做,团员们为了生计只能纷纷改行。“有的去卖菜,有的进了工厂,基本没有在从事粤剧这个行当。”莫延祥说。
  1994年,莫延祥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新组建了顺德粤剧团。“当时就认为顺德有良好的粤剧基础,加上当时顺德经济条件也在广东是数一数二,让粤剧团活下去是没问题的。”莫延祥说。
  经过筛选,莫延祥从私伙局及民间选配了新一批的顺德粤剧团团员,重新拉起了顺德粤剧团的大旗。命运却和莫延祥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顺德没人愿意看我们的戏。”莫延祥说,刚刚组建的剧团没有基础,老百姓都不相信剧团的演出实力,认为剧团就是个草台班子。宁愿请周边地区的粤剧团也不愿叫上顺德粤剧团前来表演。重建头两年是剧团最辛苦的时候。
  重建第一年,顺德粤剧团演出150余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多休息,因为这些场次基本上都是在广州、番禺以及粤西各地,在顺德表演的场次少之又少,剧团除了演出多数时间花在了颠簸的路上。
  “很辛苦,由于名气不响,在大剧场演出上座率不到五成。只好靠在山区演出挣点钱,但第一年还是连工资都发不出,只好给团员打白条。”莫延祥说,当时演出费用最低的时候达到3000元一个晚上。这个价格,甚至低于成本。
  为了多挣点钱,保证剧团运作,不停歇的长途奔袭,对演员们是家常便饭。莫延祥说,最辛苦的一次是1995年,剧团从顺德坐车一天一夜前往广西北海,下车后就立即要演出。3个小时后,剧团又重新出发,前往东莞,当晚到达后,又是立刻演出至晚上11时。这还不是个头,演职员顾不上休息又要乘车到湛江,我们第二天下午5时到达,晚上7时又要演出。“做完这一次,不少人都瘦了几斤肉。不少女演员都开玩笑说当成减肥保持身材。”
  “好在政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我们的服装道具及排新戏等经费都是由政府支持的。”莫延祥说,经过3年左右的发展,剧团终于稳定下来。
  创新的力量
  良好的演出市场为剧团提供了艺术动力。从1996年开始,剧团每年都有6出新戏出炉,多数新戏都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将新鲜感、现代感、唯美性这些时尚元素融入粤剧,极大提升了剧团的整体水平。如今,顺德粤剧团也更多的走向香港、澳门乃至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名声大噪。
  1997年,顺德粤剧团大胆改革,走市场经济道路,请来香港著名文武生文千岁、花旦梁少芯等人来到粤剧团演出,一举打响了剧团的名头,很多本地乡亲也开始注意起了顺德粤剧团,并开始尝试请他们演戏。随之顺德粤剧团也更多地走向香港、澳门乃至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名声大噪。“如今每年仅仅在本地演出就有150场,其余场次也是在周边比较近的广州、东莞等地,这让剧团有充分的时间提升自己。”莫延祥告诉记者,最高的时候,剧团一年演出300多场。
  良好的演出市场为剧团提供了艺术动力。从1996年开始,剧团每年都有6出新戏出炉,其中有改编的,也有学习及自我创作的。“多数新戏都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将新鲜感、现代感、唯美性这些时尚元素融入粤剧,这极大提升了剧团的整体水平。”
  上周正式上演的《铁面青天》被认为是顺德粤剧团为广东粤剧界贡献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人气美剧的编排,更让人津津乐道。
  但百万元的花费,却让不少市民认为“注水”。“本次排戏花费100万元其实不多。”但莫延祥坦言,其实这笔花费是省之又省,在其它地区可能要花费300万甚至更多。
  顺德粤剧团负责艺术创作的荣国威说,仅仅是剧本创作,就请来了省内的顶尖高手,花费了3个月创作,不像过去老式粤剧那么拖沓,就像时下年轻人追着看的美剧一样紧凑。而导演、配戏等也都是行内数一数二的高手,这笔费用就超30万元。
  荣国威无奈地说,为了能与电视剧一样立体,他们将其确定为专景专用的粤剧,除了道具,大大小小28个布景都是画出来的,这也是不能用以前的道具所代替的,灯光音响也需要重新购置。不仅如此,这部戏80人排戏,花费40多天时间,其中花费也是让人挠头不已。“100万算是节约了,如果不是莫团长豁出去老脸,四处化缘,还要超出70多万。”
  但事实是,这笔花费是值得的。在演出当晚,场内的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陪父母前来看戏的陈晨坦言,自己并不爱粤剧,但也被这出戏给深深吸引住了。“确实有那么点美剧范,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莫延祥说,这部戏是团里的又一次新尝试,除将戏尽可能排成类似电视剧的形式,还将反腐倡廉等时代因素融入戏剧创作。即使是不懂粤剧的人也能够很好地将戏与时代因素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的精神。这将能更好地培育新的粤剧人群,帮助粤剧更好地发展。

  坎坷前行路
  多年来,顺德年年都要送戏下乡,丰富居民业余生活。顺德粤剧团作为主力军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责任,这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粤剧团巡演所到村居,只要幕布一拉,喇叭一放,灯光一打,群众就三三两两聚集起来。不少群众在本村看过演出之后,第二天晚上又一村一村追着看,有些村居干部群众还要求粤剧团加演一两晚才肯放他们走。遇到下雨天,演员为了照顾群众,提议改期进行,但群众撑起雨伞,要求演员当场全部演完。有的村居为表达对粤剧团的感谢,还自制锦旗赠送粤剧团。
  顺德粤剧团还与孔雀廊公司合作录制了多达30多张唱片,在地市一级剧团里都是NO1.目前来看,顺德粤剧团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莫延祥与荣国威对于粤剧团未来发展的担忧并未减少。
  “以前我们练功早上5点就起床了,现在的孩子中午12点都还没起床。”现在,顺德粤剧团内主要演员都是青年演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而年纪大的演员逐渐退居二线,培养年轻人。但荣国威表示,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时代的特征在这些孩子们身上特别明显。每天上网看微信、微博等是很常见的事情,往往每天都要到深夜才睡觉。怎么可能早起练功。
  他坦言,也曾多次制定规范,要求他们早睡早起练功,但不少人都适应不了,最终每次都是不了了之。“以前师傅都会留一手绝活,现在我们是求着他们练,为了能让粤剧更好的发展,不会再有留一手这种情况了。”
  如何留下这些年轻人也成为剧团比较头痛的事情。“现在平均收入3000元。”莫延祥说,顺德粤剧团成立后,仅仅是出走的男一号、女一号就已经有30余人。
  荣国威说,在团里拿5000元,到外面可以拿1万,谁都想走。但他表示,这些出走的孩子们对莫延祥都很尊敬,都不敢自己跑到团长面前说,大多是请别人代讲。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很正常的,他们想走我都不会阻拦。”莫延祥对此很豁达。
  人才流失之后,再度寻找人才让莫延祥等人更感难办。“现在珠三角以唱戏为生的少之又少。”荣国威说,本地粤剧基础非常好,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曲艺社,有些村居甚至是人人都能唱上一两首,但多数人还只是当做一种业余爱好,愿意从事这一行当的太少了。
  “现在剧团招人基本都是到省粤剧艺校、湛江粤剧艺校或私人粤剧培训班找,很少有本地人愿意进剧团。”莫延祥说,现在剧团里的演职员有80人,团里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湛江和广西,顺德本地的也就四五人而已。
  “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采访结束之际,莫延祥还向记者透露了个好消息,接下来有电视台将把《铁面青天》拍摄成粤剧电视剧。这部有美剧范的粤剧不久之后,就会在电视上与大家见面了。他说,粤剧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已经是不可逆转了。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