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9日 来源:珠江商报 赵鹏 彭铁生/文 阿傩/图
白泥湾,传说还是神话亦或现实?对大部分的容桂人来说,这个名词可能有些陌生,现在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出它的真实含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白泥湾实际上是容桂山区及周围地段的古地名,它的范围几乎包括了容桂地域面积的一半以上。一个小小的事件,使得人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发现了白泥湾。那是上个世纪中期,新生的共和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那些曾经掌握着大量的土地、房屋,导致其他另一部分人颠沛流离的地主们,不情愿的将自己的非法财产交还给人民。或许是一次巧合,或许是必然,人们在无意中在一推缴获的地契、房契中发现了“白泥湾”这个名字。我们不能揣测第一个看到这三个字的人当时的表情,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心情,“白泥湾?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在容桂这个地方?”开始的迷惑、不解,经过求证、考察之后,这些年轻人才慢慢地明白过来,“白泥湾”原来指的是容桂南迄蚊珠岗、沿华口涌边至石阁基,再由石阁沿塘涌及隔涌至乐莘,东北延伸至西巷下社这片广大的地区。屈指算来,这片叫做“白泥湾”的地方的面积起码占到容桂地区的一半以上了。
直到现在白泥湾的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当年的情景:水中的沉船,古老的传说等等。岁月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思维。白泥湾也在沧海桑田中,渐渐地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只留下一丝浅浅地痕迹,让后人思考、追忆。
早在南宋到明中叶这几百年时间内,白泥湾中大部分的浅水地区就被冲积成了陆地。大批新的移民涌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他们各自占领着以后属于自家的那块土地。开垦、挖掘、耕种,随着人口的繁衍,居民点渐渐多起来,集市、庙会、私塾纷纷建立起来。一个繁荣的城镇在南中国一片沼泽上建立起来了,这片土地便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后来又差一点被遗忘的白泥湾。
像每个看起来普通实际上蕴育着无数神奇的的地方一样,白泥湾也有属于自己的名胜古迹,沙岗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清末还是一片乱坟岗,因为独特的地貌而被人们风趣地称之为棋盘地。
解放后,白泥湾作为地理概念渐渐远去了人们的视线,很少有人再记得它的历史,但是它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不再用“白泥湾”这个名字了。
地理位置
范围
所谓的白泥湾是指原容桂山区及其周围的一部分地段,盖因地下可以挖出白泥而如此称呼。它的范围,南部由蚊珠岗沿华口居委会涌边到石阁基。再由石阁沿塘涌及隔涌到乐莘,这段也被称为白泥湾苏沙:东北部则由沙园、沙岗、隔坑、新村、绿榕、安边、乌坭塘到西巷下社。
形成
远古时代容桂的群山地址构造主要是中深变质岩,有混和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等。这片地方原本是浅海中的一些海礁岛屿,随着海平面的下降,这些海礁渐渐露出水面,称为陆地上的小山,山脚下则成为一大片的沼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沼泽渐惭干涸,成为平原。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原来的小块沙地渐渐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大片的人类居住地。水则向一些地势较底的地方汇集成为河流、湖泊,慢慢地一片紧靠海的水乡渐渐形成了,这也是白泥湾形成的大致过程。
特点
从空中俯瞰,白泥湾地形上形似一个漏斗形的海湾。这个“漏斗”的顶点在安边里及花桥头。湾内附近有大凤山、大小雁塔、大小沙浮、西山岗、东边岗、九子岗、花厅岗、城岗、黄鹤岗等山岗所夹住的山沟,这些地方都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山洪冲积而成的。
这条大的山坑形排水沟被称为大塘坑,其中黄鹤岗与城岗之间称为东坑。过去大塘坑自新村以下山坑的宽度有一丈有余,而且坑的两旁绿树成荫,种植着水松树,这条河流经来友桥,然后再转弯经过壮龙桥直出鹏涌。后日积月累,东部淤积变成为沙岗大塘,上个世纪40年代前,来龙桥附近沼泽的遗迹还依稀可见。其宽度也尚可,甚至还可以进行三人小艇比赛,小艇可以在此轻易地调头。而在大街星辉里巷到隔坑的小道穿过松排(大塘坑)的小桥则有二丈多宽。但是后来因为气侯等原因,现在仅有四至五尺宽的小坑沟。它是雨季宣泄山洪的坑道。
传承
白泥湾是一个古老的地名。现在的人们很少有人还了解其发展变化了,但既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名字,那么必然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在沉寂多年后,一件小事又将这个地名重新拉回人们的眼前。
1952年土改的时候,解放军所缴的一些地契和房契上便写着所谓的白泥湾的字样了。“白泥湾”这个沉寂已久的名字终于重新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也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片原来以为非常熟悉的土地的历史脉络。
当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太去在乎或者理会这个“旧”名字,“白泥湾”后来只是作为一段小插曲,留在了少数人的记忆中。大部分人只是将其视作饭后的一个谈资罢了。
遗存
直到现在,白泥湾还有很多地方保存着当年做为一片水域所特有的风貌和遗迹。某年,石阁村一户居民自家院中挖水井时发现井底横亘着一条合抱的大木头,除了中间这一段则在自家院外,头尾居然延伸到邻居家。后来人们猜测,这块长木可能是当年渔民修船的留下的一块下脚料。
据传说,在沙岗中河,常年河水较深,平时看不出什么异常。但是某一年因为天气干旱,因而水面不断下降,渐渐地竟然有一只桅杆露出水面,据一些有经验的船工说这种桅杆并非在河道中航行的船只所用的那种,而是在海中航行的船只的桅杆。如果这个传说属实的话,那么可以判断当时的白泥湾地区是一片汪洋,而这条船显然是一条因为在海洋中遭遇风暴后倾覆的沉船了。
此外在抗日战争前,白泥湾地区乡村还流行有这样的习俗,载着新媳妇的花轿在经过沙岗的时候,一律停止吹笛子。因为据传说这片地方曾经是水域,而一条载着新媳妇迎亲的船只不幸沉没在这里,后人为了不惊动这名淹死的新媳妇,那些迎亲的队伍经过这里时自然也要安静下来了。这种说法当然有迷信色彩在里面。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白泥湾水陆分布的情况。
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在乎这个传说了,当一个个迎亲的花轿从这里经过,不论是做在花轿中的新娘还是迎亲的人群,留存在心中的唯有喜悦,害怕敬畏已经离他们远去了。
地理变动
移民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宋及明代中叶的时候,白泥湾地区大部分的浅水湾地区都已冲积成陆。外来的人口比如陈、刘、彭、李、关、梁等姓氏都分别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这些新移民一般都是按照到来的先后顺序占有这片土地,至于一些地方的命名,刚开始的时候都沿用一些古地名,后来根据约定俗称就开始使用一些新地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居民点也渐渐多起来,庙社渐渐兴起,从而出现了绿榕、石阁、隔坑等村落的地名。一些后来的移民渐渐加入到这些村落中来,人口越来越多,周围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也有了集市、私塾等。
名胜
白泥湾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些名胜,白沙岗便是其中一个。清末时,沙岗还是一片乱葬坟场,有一条横排石路,由沙园口直通关地山,两旁植有树木,中河附近成为一座养生的好地方。沙岗有一块地方被人们风趣地称为棋盘地,为什么这样有这样的名称呢?因为只要放眼看去,便可以看到这片地的两边各有一间庙宇,就正如象棋棋子中的将帅;中间恰好有一条河,即中河,以标示楚河汉界;而分布在沙岗的大小坟堆便是用石砌成众多圆形的小方形,也恰好像是棋子一样。因为地貌的缘故,人们就将其称为棋盘地。
沙岗在1952年左右的时候还保持着原貌,南边有一片大榕树,长得很是茂盛,极为荫凉,夜间的时候,影影绰绰,磷火闪闪,常人都觉得非常阴森可怕,故而很少敢过去。
解放后,白泥湾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白泥湾当地的社队为了发展地方工业,挖去地下的白沙白土作为工业原料,因此常在湾内打坑和钻探。当时发现整个大塘坑都埋藏着白沙和白泥,新地中学附近的白泥层则深达3—4米。几年后,蚊蛛岗地区因为架设高压线钢塔挖地基的时候也发现了白泥出土。这样看来,白泥湾的地段是比较宽广的,足有半个容桂面积的大小。
属于白泥湾的容里地段,在1951年时划入第十区管辖。改革开放后,像容桂的其他地区一样,白泥湾大部分已经变成了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