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6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到佛山旅游的人,大多只知祖庙。他们只是匆匆瞻仰一下殿里北帝,看看那池中石龟,听听那悠扬乐韵,再买买那风味特产,但不远处的梁园却知者不多,更没几人知道这座石奇花繁,水木清华,英才辈出,精工细雕,被誉为“岭南第一园”的名园主人竞是顺德人,自然更不会联想到广东四大名园竞有两座出自顺德人之手!
(前天,记者一行三人来到古木蓊郁、庭幽廊雅的梁园。梁园博物馆的王建玲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作为《梁园史话》作者之一,她自然对这座岭南名园了如指掌。在轻松闲谈中,她将充满传奇色彩的梁氏一族的发展史娓娓道来。)
梁国雄
从杏坛麦村农民到佛山富户
清嘉庆年间,一直在杏坛麦村劳作的农民梁国雄举家迁往佛山。那时的佛山,是天下四大镇之一,经贸发达,工商兴旺。广州找不到的东西,到佛山可轻易买到,甚至当时的皇帝龙袍和大臣官服都在佛山定做。因此,不少顺德人都纷纷来到佛山寻找发展机会。清晖园的主人龙廷槐曾说:“省垣、佛山、石龙三镇居民,顺德人居其三。”
别无他长但聪颖敏锐的梁国雄很快就发现佛山百姓喜欢上香拜神,但经销香烛却鲜有其人。他看准这一市场空隙便马上潜心投入其中。打那后,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边挑担,边用充满乡土气息的杏坛麦村话的年轻人在大街小巷叫卖香烛。因他善于经营,货真价实,天长日久,倒也集腋成裘,渐成富户。就是凭着那种见缝插针,锲而不舍的精神,梁国雄完成了一个传统农民向城市中产阶级的创业历程。百多年后,珠三角众多企业凭着一颗螺丝钉或一个按钮的生产而跻身百强,这与他的发展史何其相似。他的儿子梁玉成,弃儒从商,专营盐业,渐成佛山巨富。
(有关资料显示,淳朴的梁国雄一直认为自己的成功乃佛祖所赐,因而梁园入口就设置了个小巧佛堂。宅心仁厚的整个家族都乐于行善积德,不遗余力。昨天,记者专程来到杏 坛麦村寻找梁氏痕迹。据当地父老介绍,梁九图的父亲梁玉成曾捐资修筑麦村外放牛蓢石路,行人称便,至今仍为人称道。)
人才辈出一门风雅
与众多儒雅的商人一样,梁玉成深知“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之理。于是,他悉心培育几位儿子,而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不仅聪颖卓越,且十分争气。他们焚膏继晷,手不释卷,最终或金榜题名,或文名远播。不过,他们的内心,仍保存着独有的淳朴与淡泊,因而即使异地为官,最终都南迁归隐,他们更将满腔才情倾注在渐成规模的庭院建设中。特别是自称“汾江先生”的梁九图,绝意科举,潜心书画,全方位培育下一代,使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成为晚清名人。如以直谏敢言,规劝太后撤帘归政而名闻天下的时梁僧宝;大破海盗,还民清宁的水师游击梁禹甸;另外还有与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欲刺杀慈禧事败身死的梁铁君,真可谓一门风雅,又满门忠烈。此外,他还慈悲为怀,乐扶后辈。均安上村人李文田少年家贫,无以继学,南海人西樵人戴鸿慈文辞出众,警敏过人,他都力邀他们入住梁园,悉心辅导,后来这两位少年才俊都金榜题名,李文田还得中探花,而戴鸿慈后来更官至尚书、军机大臣和协办大学士,成为清朝200多年里广东省任职最高的官员和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戴鸿慈的女儿戴佩琼嫁入北滘碧江职方第,即金楼。如今,金楼成为顺德旅游景点。这也算是当时两地交融的一段佳话。
走出佛山第二人
现代著名报人
梁厚甫
绵绵相传的梁氏一脉,在二十世纪中叶更出了位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他就是继吴趼人之后走向世界的第二人——梁厚甫。
(在梁厚甫纪念馆,王建玲女士告诉记者,她十岁时就从《参考消息》上知道这个名字。后到梁园工作,才知道梁厚甫系出梁园。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她带着我们来到名闻佛山的“飞鸿茶居”。她说,这是“群星草堂”旧址。当年梁厚甫就在这跟当地名儒学古文和英语。)
他的父亲梁冠澄,光绪十九年(1893)考取乡荐第一名,后成为顺德参与公车上书18名举人之一。至今,杏坛有关志乘仍有所记载。中西合璧的教育,为他日后驰骋文坛打下了扎实根基。20世纪60—70年代,生活在美国的梁厚甫在国外报刊发表大量时评,纵论美国政治和国际形势,笔夹秋霜,意气纵横。由于他精通英语,能直接查阅许多英文原材料。翔实及时的内容,成为当时国内领导人了解美国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对于梁厚甫的文章不要删节,一律照登。所以,日发行量900多万份的《参考肖息》让许多中国人通过他的文字管窥到另一个世界,同时,又让中国人记住一个不平凡的名字:梁厚甫。
(那天,我们来到展览馆的展示柜,亲眼看到当年新华社编发梁厚甫文章的小样稿。作为同行后辈兼同乡,我们除深感敬佩外,更多了份别样亲切。)
这位被誉为“走出佛山的第二人”的报人,于1999年在旧金山去世,而他那“笔锥佳气标四海,文章经纶冠京华”的风华与风骨,却永存天地间。
岭南第一园石奇布局妙
(在奇石满布的石庭,王建玲女士指着一棵叶茂阴浓的芒果树说,180年前,梁九华从菲律宾带来种子,如今这树每年仍长满金黄硕大、汁 甜肉嫩的吕宋芒。每当大风来临,不少老人都带 着袋子赶来,那严阵以待的架势成为梁园别样的一景。)
许多人都以为梁园就是“十二石斋”,其实不然。昔日石斋早巳湮灭无迹,只剩下今天的梁园让人抚石遥思。当年梁九图路过清远,见有十二块纯黄蜡石,千姿百态,如奇峰峻峦,便移置家中,将书房命名为“十二石斋”。石以诗名,斋以石名,引得文人雅士,闺秀淑女纷至沓来,“十二石斋”也名播远近。梁氏一门,更将诗情画意融进其中,因而亭台楼阁,精致秀雅,石山小径,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匠心独具,奇花修竹,摇曳生姿,且三间两廊,坐南朝北,每一单元,自成体系,更奇妙的是梁园将住宅、祠堂(剌史家庙)、园林融为一体。有关专家指出,这种三位一体的建筑手法,在国内十分罕见,从中,也体现出他们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务实风格。
作为广东四大名园的双璧,若说清晖园是达宫贵人分花拂柳的休闲胜地,那么,梁园无疑成为文人雅士餐烟枕霞的后花园,一富贵堂皇,一清雅幽绝,但都精雕细琢,俱为岭南园林妙品,从中折射出他们精思妙想的另一面。
漫步梁园,木森院幽,水流花静,这种修旧如旧的方式,成功承传了百年来古老民宅独有秀润精雅的风格,同时,也完好保存并展现了顺德人文化精神的痕迹,这在大兴土木,生吞活剥,毁旧造劣的今天,它的删繁就简,独标古风,确堪借鉴,同时,也能从中细细品味顺德人人文精粹的精彩外延。
(昨天,我们专程来到杏坛麦村。顾名思义,麦村以麦姓为主,但为数不多的梁氏族人至今仍分布在深涌坊一带。记者采访了梁氏后人梁惠生老人。一提起先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带我们走进一条古老的深巷,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废置的古老青砖大屋说,故老相传,梁九图就在 这里出生。
他还告诉我们,外人一直唤这儿为“进士里”,因为梁蔼如曾中进士而得名。在六十年代,一场大风将刻有“进士里”的石碑从碑坊上吹下来,断成两块,“进”字不知所踪。在附近,我们看到一块只剩下“士里”两字的石碑。
在村头大树旁,有一祠堂,老人告诉记者,上面几个字是“资政大夫梁氏祠堂”,因当年梁九图曾任此职。几个大字为石灰所掩 ,殊为可惜。有关人士指出这些古迹,若好生保护与开发。并与梁园相融合,也不失为一个可堪开发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