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龙山篇

发现顺德·龙山篇

加入时间:2011-02-16 14:54    访问量:3039    信息来源:

2004年8月13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提起龙山,人们首先津津乐道的或许是那爽滑鲜美的鱼生。不过,若再往深处走,你就会发现龙山让人更津津乐道的还有更多。
 
龙山:重商尚贾 源远流长
 
顺德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就建在龙山
 
    许多专著论述龙山,莫不提及1874年在此建造的顺德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确实如此,作为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顺德现代企业先声,其诞生,意义非比寻常。因为它所引发的一场场丝业产业大变革,不仅催生出大量现代缫丝企业,更在数量和发展速度上超过中国机器缫丝生产的发源地南海,并使顺德逐渐成为名闻省港的南国丝都。
    作为滥觞之地,龙山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自身也迅猛发展。1911年,全顺德共有36家机器缫丝厂,而龙山一乡就独占4家。
    昨天,记者来到龙山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回忆道:从清末到抗战前,龙山一带青砖大屋举目尽是。当时,龙山大小街巷多达339条,所谓“民庐栉比,屋瓦鳞次”,与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陈村和商贸中枢碧江等地相比,龙山的豪宅大户也毫不逊色。可惜抗战时烽烟四起,这些经济繁荣的标志纷纷毁于一旦,昔日的辉煌只能残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不过,经济的根脉却绵绵不绝。经济的活力一旦寻找到突破口便进发而出。龙山近年家具和皮革生产与销售的迅猛发展便是个明证。
 
龙山人早在北宋就开发经济作物
 
    龙山人很早就注意经济作物的开发。远在宋徽宗时代,他们就开始植桑养蚕,因此,丝织品一直是龙山主要产品。到明代,龙山出产的“玉阶”、“柳叶”等丝制品就已作为贡品晋献朝廷。永乐年间,龙山一带更出现土丝贸易。乾隆年间,清朝廷实行海禁,独留广州,国际商人都到广州采购生丝和丝织品,龙山、龙江一带率先成为专业性蚕桑生产基地;随后水藤、杏坛等地也纷纷跟进。   
    民国年间,容桂虽为南中国丝业中枢,蚕市交易畅旺,但全顺德9大茧市中,龙山也跻身其中,活跃异常。 
    另外,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龙山人率先将低洼地挖成水塘养鱼,用挖出的土泥作果基,形成最早的果基鱼塘。后蚕丝需求大增,他们又改果为桑,与南海、番禺、新会等地形成珠三角大面积的桑基鱼塘,甚至出现了“境内有桑塘而无稻田”的状况。这与当时人们的认识:“种桑、养蚕、缫丝为农业之根本,亦全邑之利源”不无关系。光绪宣统年间,广东土丝产值4000万两白银,顺德就占3/4。1925年,桑蚕业全盛时期,广东桑蚕产量占全国的1/3。
    经济作物的自觉开发,使龙山率先突破传统单一的农田生产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千年市集大冈墟
 
    界邻龙江、勒流、南海九江的龙山,从唐代开始便有居民生聚,而坐落在凤凰岗之南的大冈墟因交易的需求而应运而生,到明代,才迁到金紫峰下。一直以来,大冈墟百物辐辏,商贾摩肩。来自京城、湖广、江浙等地的大商家都以为这个名闻四方的商贸繁华地是个千帆竞接的大都市,足涉其间,才发现这个百货山积,经纪穿梭的大冈墟竟是个乡间集市,但都有不枉此行之感。虽然大冈墟后来消失了,但大型墟市的出现,却成为与中心城镇相联接的商业网络,而墟市本身,也随着经济的繁荣而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顺德共有墟市44个,仅龙山一乡便独占4个,到清代乾隆期间,全顺德共有墟市50个,而地处龙山的墟市就有7个。龙山,一直作为独拥最多墟市名闻四方,至今,墟市仍成为龙山一种活跃的经济贸易形式。
 
活跃的龙山商人
 
    贸易的繁荣,便利的交通,使龙山商人扬弃了“百里不贩樵,干里不贩籴”的古训。他们“或奔走燕齐,或往来吴越,或人楚蜀,或客黔滇,凡天下有市镇,无不货殖其中”。商业资本的大量积累,使他们长袖善舞。因此,当资本主义性质工商业日渐发达时,拥有大量资本的他们自觉地形成以地域为纽带的商人群体,龙山人更表现不俗。1905年至1906年广州商务总会的总理左宗藩就是龙山人,他与昌教人黎国廉、民国初年广州商团团长岑伯著等都成为晚清民国时期活跃在广东商界的头面人物;他们的出现,折射出近代商人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和渴望表达自身要求的欲望。同时,体现出一种新兴阶级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千年积聚经济发展所萌生的自然觉醒。
 
 
千年龙山  英才辈出
 
龙山名人录
 
    千年龙山,英才辈出,不仅走出25名进士,更诞生了“岭南三忠”之一的陈邦彦、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更催生出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的人文科技精英,如机械名师温子绍、翰林院士周廷干等。以下是部分龙山籍历史人物的简介。
 
    陈邦彦(1603~1647年)字令斌,号岩野。在大良锦岩麓创办锦岩书院,成为当时南粤一代硕儒名师。
    清军入关后,时已年届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希望面呈南明弘光帝为国效力,不果。后投笔从戎,对南明肇庆政权长达十多年的维持和生存作出极大贡献。清顺治四年,密谋攻取广州。事败,转战各地,负伤被俘,拒不接受清廷威胁利诱,终遭杀害,与陈子壮、张家玉合称“岭南三忠”。
   
    陈恭尹(1630~1700年)陈邦彦子,他工诗文,与屈大均、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他的隶书,被称为“清初隶书第一高手”。
 
    温汝适(1757~1808年)乾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博学工诗文,著有《携雪斋诗钞》等。
   
    邓华熙(1826~1916年)咸丰举人。官至安徽、山西、贵州巡抚,云贵漕运总督。
   
    温肃(1878~1939)光绪进士。清室逊位后,曾任废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进讲官。1929年,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先秦哲学。1939年病逝。
   
    陈荆鸿(1903~1993年)早年受业于温肃,有“岭南才子”之称。后历任《越华报》、《循环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7年后历任香港各大专院校教授、主任,诗、书、画,世称“三绝”,1987年以书艺获英女王颁授荣誉勋章。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龙山人陈邦彦
 
名门之后访谈  
    8月6日,记者来到龙山,在陈棠先生那飘荡着墨香和姜花清香的家中闲话龙山。这位龙山陈氏后人,香港著名学者陈荆鸿教授的儿子,对龙山的风物人情,历史人物了如指掌,且钟爱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文化人,他又具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下是记者与陈棠先生的列话。
    记者:作为岭南名人后代,您觉得龙山在广东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有哪一些?
    陈棠:当然首推陈邦彦、陈恭尹父子。还有邓华熙、温肃、温汝适等(说话间,他拿出一份资料给记者。资料是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文字“孙文曰:顺德陈岩野先生当得起忠、义、仁、勇四字,他以天下为己任,忠于民族,是忠;轰轰烈烈,应做就做,是义;犯大难,杀身成仁,是仁;一个书生上万言书,以图救亡,领大军以御外侮,是勇”)。
    这是刊登在当年《复兴报》上孙中山早年的一段话。对陈邦彦先生这样高度评价,而且出自孙中山先生之口,确实鲜为人知,同时也反映了陈邦彦先生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好好宣传研究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现在龙江建造陈岩野公园确是适时之举。
    记者:那么其他几位历史人物呢?
    陈棠:举人出身的邓华熙,官至二品巡抚,十分难得,更为难得的是他忧国恤民,推行新政,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当时的两广总督张鸣岐举棋不定,本已辞官的邓华熙被重邀出山,与清朝名臣梁鼎芬主持咨议局会议,继而宣布广东独立,这体现了他的先进思想。我跟他的后人很熟,都是谦雅正直的读书人,颇得先祖遗风。
    记者:你们如何看待温肃?几年前我曾到过他的故居杜鹃庵,还采访了他的儿子温敏行先生,他现在还好吗?
    陈棠:他不在了(沉默了一会儿)。龙山一带总相传溥仪是温肃抱着登基的,那是常识错误。况且温肃也没有那个级别和资格,不过,他与溥仪关系密切倒是事实。温肃在担任湖北道监察御史时曾在一年内上书十次,力揭腐吏,主张振作,他在晚年重修《龙山乡志》,这是应予肯定的。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一名历史人物。
    记者:可否介绍一下你的父亲陈荆鸿?  
    陈棠:那得先介绍我的祖父陈伟南公。当年他与温肃、周廷干三人都以读书出色而名闻龙山,而且祖父一直考试名列二人之前,后来因家贫而没上京赴考,而另两人却金榜题名,这令他大受打击。绝意科举的他将一腔才学都倾注在儿子陈荆鸿身上,特别是用陈邦彦的四卷《雪声堂集》来培育儿子的民族气节,因此,先君陈荆鸿先生不仅才学出众,在抗战时期,他断然拒绝日军的威逼利诱,体现出凛然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称颂。晚年他跟张学良、张大干等为至交好友,他还有不少评论张学良、赵一荻的文章。如辨别当年东北沦陷的主要责任人,赞扬赵一荻与于凤至的深明大义等,极具史料价值。

上一条:从杏坛麦村至佛山梁园梁氏家族一门风雅

下一条:发现顺德·清辉园篇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