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0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告诉一个你不知道的清晖园
清晖园简介:
1621年,顺德杏坛人、状元公黄士俊在大良城内建黄家祠等建筑。乾隆年间,进士龙应时购得状元故宅旧址。后经其子龙廷槐、其孙龙元任、曾孙龙景灿等数代精建,格局始臻定型。龙家一门三进士: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人们每一谈及此,多津津乐道,虽然清晖园是顺德人再熟悉不过的名胜,但它昔日的景致风物,百年来的风雨沧桑,清晖园主的喜忧沉浮,都是他们深感兴趣但又颇为陌生的事儿。
采访人物:罗列 .
罗列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随老师来到当时的楚芗园一小祠堂内就读。因为,他的私塾先生应龙家老爷子龙楚芗之邀教他几位少爷读书,于是,罗列先生便得以在读书求学的二年间耳闻目睹了院内的大小故事,此后几十年,他也一直留意园中变迁。因此,当时院内的一草一木,主客的一颦一笑都历历在目,我们也有幸能通过他的回亿,一点一滴地接驳回复这座岭南名园的历史片断。
清晖园的来龙去脉
记者:在人们印象中,清晖园就是现在我们触目所见的这片亭台楼阁,溪堂水榭。那么当时的清晖园到底是怎么一个模样呢?
罗列:我进园的时候是1943年,不过我要说明一点就是今天的清晖园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龙元禧花园(即广大园),楚芗园和清晖园。只是后来扩建后就统称为清晖园。龙元禧花园因年久失修,我进园时已渐荒芜凋零。不过,作为龙家花园的清晖园虽辉煌不再,还是独秀一支,径洁庭雅,花木扶疏。
(记者补白:相传,清晖园是龙廷槐筑园侍母,以报三春晖的庭院。但事实上,龙廷槐所筑庭院并非清晖园,而是如今早已湮灭的“小方园”。龙廷槐之孙龙景邵也曾讲:先祖青岩公(龙元解),居官介正,时权相欲置门下不就,因为告养,筑“小方园”。《县志》载“筑园奉母,彰其孝也”。因此,“清晖”并非表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内涵。相反,这一充满江南庭院风格的布局,明显得灵感于南朝名诗人谢灵运的名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因为整座庭院处处都体现了主人移山水于园中,尽赏曲径荷风之意。
可惜到了抗战时期,龙家主人要离园远去,只好拜托管家出租物业,以作帮补,于是百工入住,各取所需,本已不振的庭院更为凋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视察清晖园时,高度赞扬这一古代庭院,并指示拨出专款重建清晖园,于是将楚芗园、广大园、清晖园、介眉堂等合为一体,逐渐形成今天水木湛清华,闻香不知名的风貌。一代名园的兴衰确能折射出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龙家变迁
记者:能告诉我一些龙家族人的趣事吗?
罗列:当时清晖园龙家有一句话:任何一房人,都不绝百万金。作为一门三进士的翰林之家,累财丰盈,自是不难想象。当时龙家最后一代主人龙渚惠每次到广州都要坐运丝船,船上都有荷枪实弹的护航人,十分有气派。不过,这位龙家老爷对人颇为友善。工匠小孩偶尔乱跑,他也不加责骂,只是说:小心那些古老花瓶呀。
记者:龙渚惠去世时,刚好日军侵 占大良,因此他的丧事亦匆匆草草,一代园主的逝去,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终,你说是吧?
罗列:可以这样认为。
记者:听说他们挺喜欢做大戏的,是吧?
罗列:是的。龙家还常在祠堂里自组戏班,老爷少爷,粉墨登场,吟歌颂曲,吹拉弹唱,过足戏瘾。每逢喜庆,他们还邀请专业戏班大演几天,锣鼓之声,不绝于耳,其热闹场面,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景象。
记者:当时的建筑物跟现在有没有多少区别?
罗列:当年的小姐楼、归寄庐等都与现在相差无几。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园里石山,特别是那座“狮子回头”。粗看乱石一堆,回味却形神俱妙,再仔细琢磨每块石都似乎充满着一股野性的血气。我走过很多庭院,这样精妙的石山,真的不多见。我还记得这位砌山名匠叫温干南,他能书善画,随手叠石,都出神入化,所以他每天工资就高达1块钱,出入都有轿夫。你知道吗?那时候,工人月薪才25块,1块钱可买6斤很好的猪肉。这个人这样有身价,你可以想象出他的园林石山肯定出手不凡。
记者:当时你跟龙家少爷一起读书,他们到底怎样的?
罗列:其实他们的穿着都颇为简朴。这些大户小孩,因出自多房,老爷厚薄不一,中午吃饭都是吃大锅饭,若有午间小食他们就回各自母亲处吃。只有最为宠爱的才得以与老爷共进晚餐。即使是菜肴,也好差不一,不过,这些少爷小姐们都默默接受。大族人家中的人情冷暖,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记者:后来他们怎么样呢?
罗列:一切浮华都因战争而消失。战争一起,他们就闻风星散,他们大多逃到香港或海外,所以,如今顺德龙氏后人所在不多。少年时一起读书的少爷们,不少谋生海外,后来有的成为百货公司职员,有的成为米商,前十几年都回来过。也有些流落本地的,经几十年沉浮,大多成为普通百姓。偶尔相逢巷陌,回首往事,都挥挥手,将一切尽付笑谈中。
一百多年前的景象
记者:清晖园是当年黄士俊的故宅,你们当时有没有看到一些当年的痕迹?
罗列:没有了。不过听龙家后人讲,清晖园在三十年代还保留着当年状元藏书楼的痕迹。当时的门栓都是用很粗大的圆木柱做成。小时候他们还在残存的屋檐中掏过鸟窝。可惜这些建筑现在都没有了。
(记者补白:值得庆幸的是,记者曾收集到三首100多年前描写清晖园的诗歌,为我们描绘当时景貌提供了难得线索。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中山人刘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大良。作为文人,他在逃命中也不忘来一趟人去楼空的清晖园,漫步其间,写下三首弥足珍贵的诗,成为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
他第一首是《偶步龙氏清晖园》。其中有一句是“太息朱门半掩扉”,可见当时确是人去楼空。所以他才有“名园无主问谁归”的感叹,不过,他有一句描写当时石山的诗句:空余簇锦花千树,犹见群山石一围。不难想象出当时庭院内确实花团锦簇,石山伟壮,亦可印证罗列先生当时的即象。
第二首是《寄寓龙太史迪偶成》。其中“阁耸天章插翠烟,福星高拱御书悬”“天章”,就是当时主建筑之一“天章阁”,而“御书悬”大概是皇帝的题词。通过此诗,我们可想象垂柳掩映中的天章阁高耸迷人。
第三首是《龙太史第惜阴书屋夜坐》,其中“琴悬峭壁风声冷,花压疏棂月色饶”,颇为清丽。题目中的“惜阴书屋”如今仍存,另外,通过这诗,我们可想象出园中花繁木秀,窗朗棂透,月清色丽,水冷风凉的迷人景色。从诗中,我们也可看出,天地会并没破坏园中设施。红巾军纪律,可见一斑。)
李文田与清晖园
记者:清晖园内有间别致厢房,叫“归寄庐”。上面的题匾人就是李文田。他是龙家最后一代主人龙渚惠的丈人。你知道他们具体的一些细节吗?
罗列:龙渚惠这位龙家少爷,风雅聪慧,可惜一生未获功名,而李家小姐作为探花郎女儿,满腹诗书,因而对这位虽为世家子弟,但仍为布衣的相公不太感冒。另外,她外出颇为招摇,处处显示探花门第荣耀。面对这位“公主”,这位翰林之后多少有点无奈。
(记者补白:据记者所知,李文田夫妇似乎对这位女婿颇为满意,经常回乡探望女儿。入住清晖园多了,自然留下不少题跋。至今,“夜半初香”的横幅经龙家后人之手辗转传到美国,成为见证龙李两家姻亲的墨宝。李文田作为大藏书家在清晖园也有很多藏书,可惜后来被全部抄出,并用几十个大麻袋运到现在的华盖市场,以2毛钱价格大量贱卖。罗列当时看到这些书,发现不少是珍贵的明刻本,十分精美,虽然他那时很穷,但还是咬紧牙关赶紧买了几套。不过后来送朋友了。至今道来,仍旧津津。)
小姐楼中话小姐
记者:在许多人心目中,小姐楼是龙家小姐起居读书之所。不过,你刚才说是他们的私家花园,那就不是她们的住宅了。
罗列:这只是她们游园尽兴,身慵神疲时登楼赏景,指红道绿的地方。相传,清晖园中的小姐楼,是龙廷槐按珠江上著名的“紫洞艇”样式为千金建造。船楼格局,建在庭院内,十分罕见,可见对女儿的宠爱。不过,小姐是谁,我们也搞不清。
(记者补白:虽然龙家小姐有众多传闻,但记者还是在清代文人集笔记中找到龙廷槐的曾孙女即后来龙家四小姐龙金芗的一些线索。这位龙家小姐生在清末,1905年去世。
龙小姐自幼聪明好学,颖悟出众,曾撰有《蕉雨轩稿》,言语隽永,多抒情之作。特别是《端午清晖园即事》,既描清晖园景色,又摹仕女心态,诚为难得代表作。我们不仿全诗照录:瘦损腰围恨未休,每逢佳节懒登楼。事妨有变颇仍梦,心已如痴总是愁。绿叶成荫春又去,清波依旧水长流。时光感触多惆怅,独倚栏杆思更愁。语虽清丽,但一股面对佳境,惆怅莫名之慨跃然纸上,让人看到当时贵族小姐在命运的罗网中欲挣难脱,前途难握的苦闷心情。不过,据罗列先生介绍,后来的其他龙家小姐也都跟上时代,有一位还精通武术,与丈夫一起开设武馆。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让这些女子纷纷走出闺门,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座昔日状元府邸,经几百年变迁,成为今天花木葱茏,曲径通幽,名播华夏,远悦近来的岭南名园。虽然发生在这座名园里的悲喜忧欢大多随风尽散,但萦绕在龙家后人和顺德人心目中的动人故事,仍旧成为清晖园最为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