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文化动态   2019-10-30 10:57    2516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粤剧、广绣、龙舟说唱、八音锣鼓、永春……一块块非物质文化遗产“拼图”拼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文顺德,它们是千百年来这片岭南水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记录者”,更是顺德文化多样性的“代表作”,无声地传递着顺德人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文化意识、城市记忆以及情感纽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顺德走向未来的人文起点。而校园是孕育未来的地方。走进校园,是顺德各级非遗传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站。
  据了解,目前顺德区共有3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包括香云纱染整技艺、龙舟说唱、人龙舞、八音锣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包括陈村花会、粤绣(广绣)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包括赛龙舟、永春拳、粤剧、龙母诞、咸水歌等。
  据了解,目前顺德各级非遗进校园主要以馆校合作和校园授课两种形式为主。
  馆校合作,即善用、活用顺德区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非遗走进校园,顺德区博物馆通过策划青少年公教活动,在校园里开展非遗类巡回展览及讲座,宣传、弘扬顺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顺德区博物馆在顺德历史文化校园讲座中,策划了《一个镇街一段古》《南国红豆话春秋—顺德粤剧普及讲座》等非遗类课题,共进校园开展非遗类讲座4场次,为同学们讲述顺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巡展方面,区博物馆推出了《顺德龙舟文化展》《顺德粤剧曲艺展》两个主题展览,每年开展7场校园巡展。主题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务求细致、系统地让同学们在校园中感受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顺德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馆校合作项目继续深入开展,如品牌活动“顺博工坊”进校园——非遗文化互动学堂继续开班,每月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体验活动。今年“顺博工坊”进校园已经先后走进了南方医科大学、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兴华中学、逢沙小学等学校,预计全年走进13所学校开设非遗文化互动学堂。
  校园授课传习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全区认定各级非遗传承人41人,评定各级非遗传承基地21个。而这些传承人不少成为了顺德各中小学的“客座教授”,不少学校也成为了各级非遗传承基地,更把非遗开发成校本课程。如顺德西山小学就是永春拳传承基地,顺德第一代永春拳掌门人陈华顺(找钱华)的第三代传人谭焕标的弟子、顺德区永春拳培训基地总教练罗德志和他的团队在西山小学传授永春拳已有8年时间,每周三、周四下午4点半至5点半,周五、周六晚上8点至9点,都是西山小学学生学习永春拳的时间。
  据了解,目前顺德区已推进龙舟说唱进驻麦村小学、伍蒋惠芳中学、杏坛夕阳红会社;八音锣鼓进驻南华小学、梁銶琚中学;人龙舞进驻光华小学、潘祥中学;永春拳进驻杏坛全镇18所小学及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林文恩中学;粤曲进驻右滩小学等。每个项目每周进校园2次,每次最少1小时。据了解,顺德去年全年共开展2000多场的培训,受惠的学生有5000多人。

相关链接

顺德非遗知多D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香云纱染整技艺、龙舟说唱、人龙舞、八音锣鼓。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陈村花会、粤绣(广绣)、观音信俗、真步堂天文历算、粤曲、关帝侯王出游、龙眼点睛习俗、洪拳、双皮奶制作技艺。
  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赛龙舟、三字经、水乡农谚、春节习俗、永春拳、粤剧、龙母诞、咸水歌、顺德烹调技艺、粥水制作技艺、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伦教糕制作技艺、陈村粉制作技艺、龙舟雕刻技艺、南沙婚俗、礼饼制作技艺、顺德红米酒酿造技艺、金榜牛乳制作技艺、凤城鱼皮角制作技艺、黄连仓沮信俗、黄连龙虱游艺、龙江煎堆制作技艺、东头烧肉制作技艺、均安蒸猪制作技艺。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