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2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张永锡
宏兴鹧鸪菜 始创在龙江
——龙江“宏兴药房”老铺话旧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宏兴鹧鸪莱”作为消除小孩积病的中成药以其出众效用而风行一时,很多老人至今仍津津乐道少年时服用过这药,但有谁知道,这奇药的创始人就是龙江人,而他的故居仍坐落在龙江的快子街。那么这位名叫张思云的药界奇才的创业经历如何?他的人生历程又是如何?这恐怕很多人都深感兴趣,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叙述,去阅读这个令人感奋的故事吧。
在龙江镇的旧城区,有一条叫“筷子街”的古老街道,这里是清代、民初期间龙江的商业中心。如今,在那一幢幢紧靠着的民居中,有两间古老却又不很显眼的房子。房子不算高大,也不算开阔。那用杉木做成的门板已经十分破旧;门外墙壁上不知何时扫上的石灰脱落了一片又一片;最引入注目的是屋檐下那幅长长的壁画,由于经受了漫长岁月中风风雨雨的侵蚀,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显得斑驳而模糊。但是,正是这两栋不事张扬而又十分平凡的房子,就是80年前“宏兴药房”的老铺!从这里走出去的那位主人,更一度红透了大半个中国及东南亚。
矢志求学 沉潜奋进
晚清光绪年间,张思云先生出生在龙江坦田一户既务农又经商的中产家庭。年少的张思云聪明好学,是众多兄弟中的佼佼者。当他完成了乡序庠教的学业后,在张姓祖业的资助下,他负笈广州,考入岭南大学,就读生物专业,成为张姓族人首届大学生。他大学毕业时,正值军伐混战的烽烟年代。当时的广州,由于社会动荡、百业凋零,根本无法找到一份适应他的工作。这样,他无奈地回到乡中。不久,张思云的父亲去世了,他只好承担起家业的担子,既学经商又学务农。其时,广东的经济正处在低潮,物价动荡,工厂倒闭,读书出身的张思云确实难以适应商海大潮的险峻,最终,他失败了。身处窘境的张思云,彷徨无计,真正尝试到了人生艰辛、世情的险恶。不过,这却又成为了张思云改变人生的一次难得机遇,并使他迈进了人生的辉煌。
立志研药 拯民于病
民初时期,广东的医药卫生事业还很落后,更谈不上卫生常识普及了。张思云所到之处,常见不少孩子鼓胀着肚皮,皮黄骨瘦。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张思云,他当然明白这是孩子平时没有注意生活卫生而引发出的“生积”(虫)病。由此他暗自萌发出一个念头:“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低廉的祛虫健胃成药,不但可济世,又可以体现自己学有所成的知识价值”。不过他很快又犹疑了,因为他知道,父亲去世以来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入不敷支,捉襟见肘,常常要靠典当渡日。为了金钱,他不知尝过了多少白眼,那么又何来资金去办药房呢?
还是那位续弦的如夫人了解他,看出了他的心思。当张思云把自己的计划和理想向她倾诉后,夫人毅然变卖了妆奁,把所有金钱悉数交与丈夫,支持丈夫的事业发展。
经过日夜的研制,一种名叫“鹧鸪菜”的中成药终于面世了。但是,人们对这种中成药十分陌生,它的功能,效果无从了解,更无从认识。
奇药问世 风行一时
销路,使张思云陷入了困境之中。
不过,在社会上滚打了多年的张思云,已经历炼了许多,并早巳磨掉了书生的娇气。从那后人们在省港、省梧的的船渡上,在广佛的商铺门口,常常看到张恩云那疲弱的身影,他坚持不懈地去作宣传、派传单、贴海报……
不久,一些小孩服用过“鹧鸪菜”后,鼓胀的吐皮平复了,吃饭开胃了,脸色红润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鹧鸪菜”的销量逐渐增加。
正是这个时期,张思云买下了龙江筷子街这两套房子,改为商铺和制药工场,并名命为“宏兴药房”。
自此,“鹧鸪菜”的销量一直向上攀升,社会上更有“不服保婴丹,便吃鹧鸪菜”的说法。张思云的事业也如日中天,进入了鼎盛时期。
宅心仁厚 光披后世
随着业务的日益壮大,张思云在港澳、四川、上海以至东南亚各地都开设了宏兴药房分店。而龙江的总店已不适应发展后的运作,于是他把总店迁到了广州的一德路,筷子街的老铺却变成龙江分店了。
成功后的张思云,没有忘怀桑梓,没有忘怀父老,他曾拨出款项在家乡竣河修路;龙江沦陷时,他在香港元朗还设置避难所,免费收留逃难到港的张姓族人。
晚年的张思云寓居在香港,他待人平易,生活简朴,是华人富豪社会中难得的一位。上世纪60年代初,年近70的张思云先生在香港因病辞世,走完了他传奇而不平凡的一生。
睹物思人,我们所想到的是先人怎样在生活逆境中去拼搏、去开拓,用血和汗去构筑属于自己的天地以及那已烟掩的历史。
当我们感慨之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久久萦怀于脑际、挥之不去的深沉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