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顺德人与澳门
澳门,虽与顺德隔海相望,但自开埠以来一直与顺德互通有无。所谓“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就在那弯曲别致的小街旁,我们常听到亲切的乡音,品尝到地道双皮奶,更处处感受到两地交融、推陈出新的文化与经济,因为,两地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经济贸易 远溯明朝
1570年后澳门进入持续百多年的对外贸易鼎盛时期。一直到清初,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优势,广州政府甚至将广州的对外贸易业务也转移到澳门,于是,澳门不但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商品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中转站。
随着国际市场对蚕丝制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价格也激增,所谓“近日丝多价愈起,洋船采办来千里”。顺德人闻风而起,纷纷发展桑蚕产业,并构筑桑基鱼塘,逐渐开拓出两大专业性商品农业区:一是以龙山、龙江、桑麻为主的基塘式养鱼区,主要发展养鱼业和蚕桑业,一是以陈村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养鱼区,主营花卉、蔬果、粮食。其中不少蚕丝经海上水运直输澳门,经澳门转送世界各国。在当时中西贸易关系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国外商人用大批白银购买丝货。大量白银的积累,使一直稳居广东丝绸出口首位的顺德迅速发展,并为它成为“广东银行”提供了直接资金来源。
繁荣的贸易出口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顺德仍有长渡169艘,每天将蚕丝、塘鱼、日用品运输到澳门,甚至鸦片战争后,顺德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仍不断输往澳门。因此,频繁的经济往来,使澳门与顺德成为互通有无的紧密贸易伙伴。
明清志士 云集澳门
明朝灭亡后,一大批爱国志士先后踏足澳门。如大地理学家、山西大学者张穆、番禺学者陶璜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明末大学者、“岭南三大家”之一的番禺人屈大均在抗清失败后,削发为僧,漫游澳门,考察民风,并为领土变异而沉郁难伸。在他的名著《广东新语》中就专辟一章写澳门。他的好友,同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顺德人陈恭尹虽在清顺治年间,仍奔走福建、浙江一带,力争与郑成功、张煌言等人取得联系,力图反清复明。但终因世易事移,大势已去,最终无功而返。回顺德后,他与同乡好友何绛、何衡兄弟读书切磋,并曾同游澳门,秘密结交反清义士。不过,那时候清朝统治十分稳固,个人努力,星火难燎,有鉴于此,他隐居羊额,读书饮酒,诗书自娱。不过,如今珍藏在普济禅院内他的书法佳作,已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见证。
学者黄节 诗咏濠江
清末民国著名诗人学者,杏坛右滩人黄节曾有好几个月逗留澳门,并留下了十多首诗篇,为我们了解当时澳门的风土景况、作者当时心境提供了难得的原始资料。
1928年,困居北京的黄节,受梁漱溟等人邀请,回故乡广东任广东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在著名学者吴宓的日记中也有此事记载:“李(李苍萍)述在粤半年情形及经验,及此次奉粤当局命,来请黄晦闻先生(节)赴粤主持教育事,宓乃赞之,谓黄先生必允前往。”可惜,满腔热忱的黄节来到广州就职后,诸事挚肘,跋前踬后,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再加上蒋桂战争,省府主席李济深被扣南京,于是他坚决辞职,赴澳闲居。
70多年前的澳门,“三面山横百亩塍”、“一湾弱水不流花”,相对于纷争不息的大陆,不失为一个略显清静的“世外桃源”。在广州,“坐觉春阴转北风,换晴将雨去何从”的他,暂可歇息一下苦闷彷徨的灵魂,面对宁静淡雅景致,他也不禁发出“平生好景不多闻”的感叹,于是,大诗人暂且收起久羁心灵,尽情领略岛上风光。
当时的澳门,“寂寂连山草长芽”,一片苍翠宁静。因是海岛,卖鱼自然是常事,不过,一旦转入诗人笔下,便气韵不凡。“上街鱼美出严罾”,那活蹦乱跳的情景,跃然纸上。而海上飞鱼也算另一奇观,于是也就有“岂有飞鱼更可求”一句,真可谓事事新鲜可入诗。再看他笔下端午风俗:“投粽虚鱼鳖,抽蒲榜里邻”,楚越古风,呼之欲出。另外,在他笔下,一些琐事也折射出当时澳门景况,如“潼扰羊群时亦斗”,他在小注中细加说明“邻居畜羊,取潼羊忽驯忽斗”。可见杂居旅人来自全国各地。而“地穷不负人求给,船载松江水一杯”,他在小注又仔细说明:客书来言香港水荒,远在上海载水济民食。无意中记下当时香港水困的一段历史。由于当时通讯不太方便,他的书信都由贩鱼人代为传送,如“书随鱼贩日迟来”,颇有翘首望飞鸿,青鸟久不至的郁郁古风。诗人笔下一点一滴的琐事,为我们拼组出一幅70多年前的澳门景象。
因诗人是在1928年春末夏初来澳门,天气颇为干旱酷热,故此,诗人笔下也多夏日景致。如“夏苗无雨多鬅鬙,行云暂作须臾阴”、“湿草低田草亦枯”、“雨带朝暾风又催,井泉枯渴未能回,海夹山气行行去,鸭上枝阴脉脉哀。”苗鬅鬙、草干枯、井无水、鸭上枝,可见当时确是旱热难耐。
不过,热极风雨生。于是,在他笔下,又是一幅大雨倾盘、浪如逝川的壮丽景象。如“天逢一雨欲欲乐,海纳群峰故故弯,得水鹈鸪逾斗大,漫田良莠与人顽”,“大鱼出树时高下,渴马收江直万千”。今天再读,犹觉景现眼前。
当年澳门夜景,虽无今天霓虹灯映照下的璀璨绚丽,但海天共一色,明月洒清辉,确也醉人。于是,在他笔下,既有“山月出海白,晚雨收玄冥”的明净,又有“浩浩海上鸥,寥寥栏外星”的辽阔、更有“浮云落与人争渡,渔火明如海有涯”的绚烂。
诗人虽说澳门之行是“人生难得此居停”,但作为一个“憬然中谷三章后,不是忧深独老夫”的志士,他那颗时刻跳动的心,却无法闲适。因此,去国怀乡的伤感油然倾注笔底,即使他偶露“老怀不为英年语,地动天回无偿任”的颓语,但若再看他的端午诗,人们还是不难读出他仍以屈原、贾谊自况,即:长沙始能吊,异地更无亲。另外,从他的“风转树间留去叶,灰成烛后尽余心”中,更清晰折射出他只是左右为难才暂居澳门,所以,怀念故乡诗句倒也不少,如看见街上鲜鱼,便想到家乡甘竹滩上的豆豉鲮鱼,于是一句“客厨当有烹鲜性,不及乡风豆豉鲮”便倾出笔端;看到美景,便思故乡,于是,“眼前物我俱难得,回首乡都独累嘘”更悄然流露,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只“栖栖云间鹤”,所以“登楼望故国”时,总涌出胡马依北风之感,不过,诗人暂短的澳门逗留,倒成为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位诗人丰富细腻内心世界的绝佳切入点,同时,也为顺澳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创办报纸 宣传变法
1897年,康有为、梁启超来到澳门继续宣传变法,他们在当地富有爱国精神的巨商,顺德人何廷光大力支持下,创办《知新报》。一批顺德才子也投身其中。当时8位撰述人员中,就有顺德人吴恒炜、刘桢麟。吴恒炜更在《知新报缘起》指出:“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
《知新报》以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为宗旨,尤重政论,常刊外国政情和最新技术文章,内容新颖,知识丰富,再加上撰稿人俱学富五车,笔挟秋霜,纵论时事,直言无忌,成为中国南部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知新报》开始时为5天一期,自第20期起,改为每10天一期。此报发行量甚大,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在当时,澳门的《知新报》与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齐名,成为引人注目的三大报纸之一。而在呐喊呼告、唤醒民众的字里行间,凝聚着顺德有识之士的心血与智慧。
《淹留》杂志 澳门瑰宝
勒流人廖平子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办报宣传民主革命。不过,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他在抗战时期避居澳门时心系抗日,独力手书并出版《淹留》诗刊杂志一事。此杂志以诗画形式,痛斥日寇,宣传抗日。这本杂志,从文字创作、图画描绘、文字誊写、装订印刷乃至发行销售都是他一人独揽,成为世界出版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作为半月刊,《淹留》每期手抄15册,每册销售10元,他就是靠这每个月微薄的300元资金支撑全家生计。《淹留》共出版40期,后改名《天风》,又发行了14期。值得注意的是,每期杂志都是终刊号,他说:既然出版的继续是无望了,所以就索性出这最后一次。后来,他寄居曲江,将刊物易名为《予心》,出版了5期,终因贫病交加,撒手尘寰。如今,这份只有38期的杂志已成为价值连城的文物珍本。
如今的澳门,到处都活跃着顺德人的身影,从书画名家、“文化功绩勋章”获得者甘恒,到曾任澳门基金会主席、澳门出入口商会会长的吴荣恪,再到饮食业商务副理事长冯均、梁拔祥、杨辉以及众多默默奋进在各个领域的顺德人,无不展现出他们勤奋聪颖,精进奋发,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