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话龙舟
这几天,顺德各处都龙舟游弋,锣鼓铿锵,因为,明天就是端午节。上星期,笔者来到杏坛龙潭村,在古榕树下,白石板上与村中父老闲话龙舟,并从他们脑海深处一点一滴地挖取收掇昔日记忆碎片,小心地掀开那载满顺德龙舟历史的书页,细细解读那溅沾着浓郁南国水乡清新气息的民间风俗,从中品味顺德这个“中国龙舟之乡”那承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流变轨迹。
龙母庙旁话龙母
每年旧历五月初八,顺德各乡镇龙舟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杏坛龙潭龙母庙前朝拜龙母娘娘。新龙船则在此点睛。一时间彩龙竞艳,桨击碧涛。相传,这天是龙母寿辰。这一天她必在龙母庙中广施恩泽,若虔诚参拜,则福至心灵。
故老相传,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前后),龙母在悦城也就是今天德庆化作木头顺江漂到龙潭,得龙潭人陈德公建庙供奉,七百多年来一直香火不断,并逐渐演化为今天混杂多种文化风俗的民间节日。
细究这位龙母,本姓温,越族,秦国时代广西藤县人。她本是弃婴,后为养父所育,她没生孩子,也没丈夫,五个龙子都是“得大卵而畜之,龙子出焉”,遂有“龙母”之称。故村民在龙潭龙母庙左侧建有“五龙庙”,使其母子相依相聚。相传这位龙母带领民众治理水患,抗洪制涝,她自己又护航保民,行善积德,消民祸灾。从这些资料可看出,龙母其实集中反映了母系氏族群婚无固定丈夫,小孩不知亲生父亲的社会状态,同时,也清晰告诉我们她本身其实是母系氏族首领的化身。
如今人们蜂拥拜膜,那是将越族人一直崇拜的龙图腾逐渐转化为后世对氏族先祖铭怀、江河守护神的供奉和今天自身福神心灵祈祷的演变。另外,由于岭南一带母系氏族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们崇拜的不少为观音、天后、妈祖、龙女等阴性神灵,龙母也不例外,不过,我们倒可从这座龙母庙入手,细究顺德以龙为主体的民间民俗文化内涵。
龙船龙艇两回事
一般人都容易将龙艇、龙船、龙舟混为一谈。其实,龙艇用老杉木制成,分五桡、三桡、十三桡。一人掌一桡。一般以五桡竞赛为多。龙船较大,一般可容20人,大者容60人。龙船多不作竞渡,而是在游弋中展示精美的龙头龙尾、鲜艳的旗帜和热烈的锣鼓,也就是所谓“扒斯文龙”。这两种竞赛在顺德就统称为“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其实是古越族人祭奠龙图腾的一种活动,所谓“南海龙之都会,古时入水采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人们将刻画成龙型的独木舟在河上竞渡,自己也装扮成蛟龙模样,希望水中蛟龙误认自己为同类,不来伤害。后来,龙图腾文化减弱后,文身转化为衣服文饰,龙舟则成为文身范围身体以外的扩张。
“龙舟竞渡”在祭奠龙图腾的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消灾仪式。在传统认知中,五月俗称“恶月”。古人认为,五月端午是阴盛阳衰开始之日,一切不祥和妖魔都从这天出现。于是,人们就希望用小船将这些不祥之物赶快运走,并在你追我赶中逐渐演绎为竞渡比赛。至于龙舟竞渡与屈原牵上关系,那是隋唐以后的事,唐朝诗人文秀就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可见凭吊屈原与龙舟竞渡在唐朝已是众人皆知的传说。
以前,大良一带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初一扒东门(今云路村)、初二扒北门(今北区)、初三扒龙眼(今勒流龙眼村)、初四扒旧寨(今苏岗旧寨村)、初五扒大良”。不知当年明朝顺德才子梁元柱“观龙舟竞渡”时在哪儿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良有个地方“金榜”。据说那一带村民一直饲养奶牛,他们长期外出采割青草,练就一身好力气,因此,常常在龙舟竞渡中折得桂冠,故有“金榜扒仔”美称。如今,那儿还有一块刻着“金榜”二字的石匾。它跟杏坛北水那块上刻“压尽群龙”四个大字的石匾、高赞乡洪圣殿内的“力不及我”木刻一样,都成为顺德人龙舟竞渡中技压群雄的历史记录。
顺德的彩龙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南宋末年,宋代最后一位皇帝投河自尽后,一宫廷工匠来到大良大洲,他制作的龙凤船极为华美,他更向人们传授制作方法。后来,人们将制作的龙凤船,两旁安上轮子,轮子带动龙船游弋在河涌之间,船上艺人“作秋千戏,仿佛《清明上河图》中所有,尚为太平盛世”,俗称“大洲龙船”。如今的彩龙,多少还看到当年制作痕迹。
起龙船时颇神秘
龙潭龙母庙的大殿名为“孝通殿”,这是沿用悦城龙母庙在南宋大观年间(1008年)朝廷所赐名号。如今龙潭村有龙船8艘,只有孝通殿所在地西华坊这艘龙船才可称“孝通船”,即所谓“地主船”。此船长约18米,可坐40~50人。它代表龙母娘娘。据村中老人推算,这艘龙船有130多年历史,是杏坛最古老的一批龙船。
每年农历四月末,顺德水乡的村民便择吉日起龙船。当天,众乡亲燃香拜祭,点起爆竹,一番礼仪后,村中青壮年便潜入水中,用木杉慢慢将龙船撬起。按古老风俗,女性,特别是孕妇不能观看起龙船,以避不祥。龙船起来后,人们便将船身泥苔刮净,以木油涂身,令其光亮如新,更轻快便捷。不过,常年浸泡水中的只是龙船身,龙头和龙尾却一直放置祠堂,待龙船出水后才安装。每年都有族人以高价竞投龙头和龙尾,甚至是桡桨,他们希望能在彩龙竞艳时骑龙头或按龙尾甚至是握桡桨,以求福祉降临,身强力壮,同时,傲立船头,左顾右盼时也好让四方宾客心生艳羡。
笔者仔细观赏了这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龙头,它仍是那样油漆光亮,俊朗威武。村中老人介绍说,每艘龙船的龙头都不一样,有的器宇轩昂,具呼风唤雨之神,有的却状若蛇头,了无神气,而这个龙头在解放前多次彩龙船大会中都因制作精美,神气昂然而折得桂冠,因而弥足珍贵。
龙船装扮讲究多
顺德各处的龙船打扮十分讲究。从祠堂里请出来的龙头多用红带结成红球,分别挂在龙头上和两侧,顿时光彩照人,充满喜庆。龙嘴放入连枝带果的黄皮叶,寓意灾消祸灭,多子多孙,福寿连绵。龙尾挂花篮,内藏茉莉、灯盏花、鸡蛋花、龙船花,也就是开红花的紫薇花,并将一个新摘莲蓬倒挂轻贴水面,让它随龙船在水中划出一道浅浅的水纹。其实,这些仪式都是昔日人们以应时花草去毒辟瘴的传统习俗。因为植物茎叶端午前后都成熟可入药,所谓“端午前是草,端午后是药”。“端午百草都是药”。因此,人们将这些花草放到船中,也残存着昔日采药去毒的影踪。龙船游河前,人们将黄皮叶、龙眼叶洗刷龙船身,并请来净水符贴在龙头一侧,放上利是,待这些仪式停妥,便可游龙出海。
昔日在农历五月八日,龙潭村人更将龙母像从行宫中请到头尾翘起的神船,跟随地主船巡游村中各涌,将龙母的福祉随河水施播千家万户,因而人们多喜跳入河中,以水洗身,祈求百病尽除。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看护神船龙母像的是眉清目秀的自梳女。另外,昔日人们更将几艘小艇合绑成一体,满插彩旗,狮舞其上,随行龙船之后,添喜助庆,名为“狮船”。
节日高潮龙船饭
龙船饭是五月端午另一精彩场景。村中族人中午早早做好丰盛饭菜,让参加龙舟竞渡的“扒仔”们饱餐一顿,使得他们酒足饭饱,精神百倍,更使舟似利剑,独领风骚。待到披红挂彩的他们得胜回来,便与村中族人一起或在祠堂,或在晒谷场庆贺欢宴。这是村中一年中人气最旺的时分。村中无论老少都走出家门,群聚围餐。
按古老传统,一般饭桌上都摆上九盘大菜,以示最高等级盛宴,也可以十盘,但极忌七盘。饭菜中,蒜头蒸辣椒是必备菜肴,专为辟除“扒仔”湿气之用。另外,节瓜、大藕、虾米粉丝、烧肉、冬菇等各种应时佳肴琳琅满目,特别是苦瓜蒸三鱼黎,更令人垂涎欲滴,而烧肉寓意皮红体壮,鱼虾代表年年有余。掌勺者必为村中厨艺最高的男性担纲,只见他时而抛锅,时而炒菜,忙个不停,但意气风发,因为这正是他能彻底露一手绝活的大好机会。
以前村中族人多特留一口鱼塘出租,用租金作为龙船开支及相关费用。因而,吃龙船饭在以前是难得的免费晚餐。不过,现在多为村中各户集资,也有村委会或企业出自赞助。2004年五月初八,仅有500多人的龙潭大社当晚就宴开308围龙船饭宴,盛极一时。据悉,今年更盛大。
昔日母亲们都要盛一碗龙船饭回家,倒进锅中与家中饭菜一起蒸煮,祈求将龙福带到家中。如今她们大多带着孩子一起品尝这一年一度的龙船饭,至多宴席散后打包回家,以循古礼。
另外,以前人们多在门口悬挂艾蒲,小孩身戴香袋,额点硫磺,不过,随着保健条件的日益完善,这些古老风俗巳渐渐成为残留在记忆中的旧时月色。
晚上,余兴节目就是扒夜龙。趁着灯光之下,健儿们在清凉的河风中桡桨齐发,岸上欢呼不绝,这与湘西、苏州一带的“夜竞渡”与“灯划龙船”相似,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古老习俗千年之间的承传与流变。
一切节目结束,人们又选出吉日,将龙船头朝村心,尾朝村外沉于河中。很多人认为龙船浸泡在水中会腐烂,其实,龙船身用坤甸制成,浸泡越久就越结实,所谓“千年坤甸万年松”。龙潜河中,又静等来年喧闹。
(此文得到杏坛龙潭村部分村民提供珍贵口述资料。并得谭回华先生指正,于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