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发现顺德·经济篇——顺德缫丝

发现顺德·经济篇——顺德缫丝

加入时间:2011-02-18 11:37    访问量:1510    信息来源:

2005年7月15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南国丝都
——顺德缫丝业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地位
 
顺德植桑养蚕有近千年历史
 
     顺德植桑养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代。那时顺德龙山、龙江一带的人们已从事此业。到明代,手工缫丝产品开始商品化,那时,中国三大丝织业中心广东、福建、三吴鼎足三分。然而,“广纱甲天下”,“粤缎,织密而匀,真色鲜华,光辉华泽”。因而,当时一直有“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的说法。龙山的“象眼绸玉阶”、“柳叶”等丝制品更成为广东贡品进入朝廷而名扬京华,因而,当时顺德的丝制品已成为广东同类产品的代表。龙山一带更成为当时重要的丝制品生产基地。当时龙山诗人陈恭尹有一首《缫丝歌》颇为有趣:小虫之大小指如,君子之躯七尺余,镬烹小虫胡为乎?将以为衣荣君躯,君躯长,君躯短,小虫之小丝有限,中心抽尽君未暖。诗写得不怎么样,但我们从中可知养蚕缫丝在当时确实十分盛行。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龙山土丝缴纳税款25两白银,当时每担收税白银6钱,可推算出其产量已达66担,由此可知缫丝产业在那时已达一定规模。我们不妨从陈恭尹的好友、岭南大诗人、番禺人方殿元一首优美的诗歌中领略一下当时桑田遍地和桑女劳作的景象:柔桑婀娜朝烟重,遥似垂柳拂风起,一丛蚕女引枝低,化作桃花映春水。
 
国际丝价上升是顺德缫丝业迅猛发展的动因
 
     明代中叶,国际丝价急剧上升,而澳门又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枢纽,毗邻澳门的顺德人看到桑蚕业广阔的发展空间,遂大力促进桑蚕产业。万历年间,大良陈村一带蚕丝业已成为农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崇祯十五年(1642年),全县桑田面积达58094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朝廷实行海禁,独留广州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再加上国际市场对生丝和丝制品不断大增,国内外商家都云集广州大量收购生丝及丝制品,于是,闻风而动的顺德人“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缫丝业进一步迅猛发展。到嘉庆年间,手工缫丝已在整个顺德全面铺开。光绪年间(1877~1908年),全县桑基面积高达30万亩。但是,手工缫丝质量低下,运转速度慢等问题成为制约顺德丝业发展的瓶颈。
 
机械缫丝促使顺德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
 
     1873年,南海人陈启源在其故乡简村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由华侨投资的民族资本企业——继昌隆,这是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机械缫丝厂。毗邻的顺德闻风而动,于第二年便在龙江建立顺德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光绪初年,大良办起怡和昌机械缫丝厂,雇佣女工多达600人。随后,大良的顺程昌、大门的永昌泰栈、容奇的协三才等机械缫丝企业纷纷面世。光绪十八年(1884年),顺德基本以足踏缫丝厂代替手工缫丝厂,并正式进入手工与机械并驾齐驱的分升时代。据陈启源的《广东蚕桑谱》中记载,1889年,顺德拥有机械缫丝厂42家。十九世纪末,上升到100家。当时顺德拥有6万多产业工人,而当时上海的产业工人也只有50000人,天津的产业工人也仅有5000。1911年,顺德拥有机械缫丝厂142家,其中乐从最多,占37家,而大良则16家,龙江15家,勒流10家。1912年全顺德共有机械缫丝厂162家。不久,增加到300家。据曾从事当年缫丝工作的老人回忆,当时大型的缫丝厂有工人多达700人。因此,从事缫丝产业的工人超过10万人。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中国近代最大量的产业工人群体不在以往人们概念中的上海、天津、无锡,而是在不为人们所熟悉的顺德。
     另外,当时缫丝工人大多为女工,因而,中国第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女性产业工人大量出现在顺德,而非津沪两地。1919年,顺德陈村的缫丝女工一天白银7角,连续工作15天就会有奖励3天工钱。当时一个人一天吃1毛钱就足够,可见当时缫丝女工的收入非常高。高收入的缫丝女工逐渐衍生出大量自梳女,更从某个意义上折射出近代产业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觉醒性认识与对自我经济和人格独立的努力追求。同时,整个社会对自梳女的默认与宽容,也体现出拥有经济独立支配权的她们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小窥的力量。特别值得引人关注的是,这些机械缫丝厂全都由民族资本所构成,不似津沪两地多由国外资本搭构。清一色的民族资本不断催促着顺德这个中国民族工业重要源头的诞生与壮大。
 
顺德大量出现机械缫丝企业的原因
 
     顺德丝业之所以后来居上,突飞猛进,首先得益于分外勤奋的顺德女性。众所周知,养蚕十分辛苦。明代顺德诗人孙蕡曾有诗歌描绘当时情景:采桑日晏携筐归,夜半悬灯待蚕熟。缫成素丝经上机,两日一匹犹苦迟。因此,他借蚕妇之口说:早知阿家蚕事苦,不如当初学歌舞。但是,顺德女性每天都“姑嫂相伴浴蚕去,闲着种庭栀子花”,默默地创造出“漠漠桑田一望余”的迷人景色与“万轴齐飞闪银光”的壮观生产场面。
     另外,即使毗邻而居的南海相比,顺德也自具特色。陈启源开办继昌隆后,一直受到当地顽固势力与当地政府的排挤,后来被迫在1881年停办。然而,顺德自1874年设立机械缫丝厂后,立即受到当地民众与政府的鼎力支持,越来越多的机械缫丝企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不久在数量上就超过南海,跃居广东丝业生产销售产量与规模龙头地位,成为国内民族资本兴办较早,但发展最快的近代民族工业重地,这确与顺德人通达务实的风格密不可分。
     当然,一个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地方也应该重点指出,那就是顺德能迅速开展机械缫丝产业,与顺德人自十九世纪以来一直积极模仿西洋蒸汽发动机生产有重大关系。在陈启源开办机械缫丝厂后,顺德迅速成为南番顺香等地主要的机械缫丝设备生产基地,顺德人在为这些地方,包括继昌隆在内的大型企业提供大量蚕丝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为新兴企业供应蒸汽发动机以及配套零件,尤其是薛广森在1898年成立大良最早的民营机械厂,专营缫丝机及维修,后又在乐从开办顺栈机械厂,为本地企业继续生产与扩大投资提供莫大方便,因而,历史资料也有“蒸汽引擎就在顺德、乐从一带”的记录。
 
民国时代,顺德生丝出口占广东出口总量80%
 
     1902年~1911年,生丝出口占广东直接出口总值的51.7%。据《顺德县志》记载,光绪宣统年间,顺德“计土丝一项,全省每年约总值四千万两,吾邑占四分之三”。此外,机制丝出口价值占当时广东全省直接出口总值的1/3以上,可见当时顺德生丝出口在广东出口总量的重要地位。
     民国初年,国际丝价再度上扬,顺德桑田面积占农田的60%。民国14年,全县桑田面积占农田总面积80%,平均亩产桑1.3吨。20年代,顺德生丝出口占全省80%。因此,“全省商业之荣枯,市面金融之盈继,及人民生计之难易,莫不与粤丝贸易有直接关系”。而粤丝的灵魂就在顺德。民国11~12年是顺德生丝出口的鼎盛时期,年产样庄丝约2420吨,产值达到7814万元,其中,龙江甘竹丝、黄连丝、杏坛丝、葛岸丝、桂洲丝都十分著名,而容奇丝、桂洲丝更是名扬省港,容奇的永昌成、颂维亨和广昌等丝号,还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项。从中也可见顺德人一直十分注重丝制品的质量与品牌的打造。
     一条最近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段碑文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对产业技术的钻研与掌握。在杏坛逢简村的午桥有一块碑石,上面有一段碑文:阜内庚申新植松树,自石塘西南至涌西,共六百其时株,后有松枣收成许归业主,松身归众,各家不得毁伤,如违集众从重论罚。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吉日立。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济与技术信息,它不仅真实地反映出当时逢简一带缫丝业高度发达,还告诉我们,当地人还知道用松枣汁融进生丝中可令丝织品质量提升这一技术,这在顺德丝业生产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可从某个角度剖析出顺德缫丝业一直兴旺不衰的技术秘诀。
 
 
顺德是近代中国仅次于上海工厂最密集的地方
 
  据统计,在1895年~1913年,全国范围内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顺德拥有52家,仅次于上海(83家),多于广州(16家)、天津(17家)、武汉(28家)。另外,1900年到1910年,500名以上工人的企业中,全国共有116家,最多是含上海在内的江苏,共48家,而广东仅次其后,有38家,不过,顺德一县就占其中36家。另外,全国拥有机械设备的企业,江苏(含上海)有114家,紧跟其后的便是顺德,共86家。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看出,顺德是近代中国仅次于上海工厂最集中的地方,而产业工人却超过上海。当时就有人说“从前丝厂以顺德为多,南海次之,新会亦有,约近百家。近数年日更多设,其大厂有用至八、九百工人者,大率以四、五百居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顺德这些纯粹的民族工业企业,在技术革新,价格调整上都拥有自主权,因此,虽然丝制品在洁净色泽方面略逊于上海丝,但是,上海丝价一直与日本丝价不相上下,而且大多时候必须高于日本丝价才能赚取利润,而顺德乃至广东的丝价可在两者之下自由调整并能赚取利润,因此能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针对这一情况,经济史专家指出,“广东的近代工厂多数在顺德,近代工业产值和出口总值的大部分也是顺德一个县创造的。”
 
顺德丝业成为广东经济举足轻重的产业
 
  南国丝都不仅是生产生丝和机制丝的重地,更是蚕茧贸易枢纽。自明代开始龙山、龙江一带就十分盛行蚕丝贸易。人民多将蚕茧直接运到茧市,通过贩家,也就是俗称的“水斗”讲好价进行交易。昔日,容桂就有盛丰年、丝业、厚记三大茧市,因其水路发达,可直抵港澳省城,因而成为顺德茧市营业额70%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场。另据统计,1925年,容桂茧市交易占全县八成,成为南中国丝业枢纽,当时整个县城茧栈有184家,容桂就占160家,而顺德是广东最大的丝、茧市场,各类丝行堆栈就占广东的80%。每天,一船船生丝运往广州,而从广州又运回来一船船白银,当时每天就有30万元白银运回顺德,一个月就达1000万元,因此,当时就有评论说“广州和本省其他城镇的生意,大多依靠顺德丝业在金融上的支持。”南国丝都,确实名不虚传。

上一条:发现顺德·人物篇——启功先生与顺德文人

下一条:发现顺德·历史文化篇——清晖园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