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9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衔得锦标第一归
——顺德武状元朱可贞及广东武举
在广东科举史上,曾出过五位武状元。他们分别是明朝顺德龙江人朱可贞、清代长乐李威光、揭西林德镛、潮安黄仁勇和南海姚大宁。朱可贞是广东第一位武状元,但关于他的史科奇缺,人们对他了解不多。
投笔从戎的武状元
这五位状元,不少是弃笔从戎,半路出家。如李威光本来粗通文史、黄仁勇文举人出身,姚大宁喜好诗书,至于朱可贞,更是位文笔老辣的生员。后来他们都发觉读书做八股文“非性所嗜,弃去帖括间,驰骋于诗赋”,遂转向武举。不过,朱可贞“犹当心韬略,凡孙、吴武略,诸葛心书,皆习之”。可见他精通兵法,显得更深谋远虑。
朱可贞虽能挽强弓,百发百中,“时作万里封侯想”,但他心底里还是希望能通过传统文人最正统的笔墨文章道路丹墀折桂,可惜他科场屡试不售,最后只好横下决心,“慨然改图应武科”。
明朝选拔武举人进士的角度有点奇怪,他们只是通过文章来录取,至于武功如何,则不太重视。因为当年朱元璋他们呼啸山林,纵横天下时,这些猛将勇士的武功大多无师自通,也能挥舞丈八蛇矛驰骋疆场,夺取天下,因此,他们觉得文化更重要。如明孝宗,“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直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觉得以文代武,本末倒置,这些将军大多为白面书生,只会纸上谈兵,一旦交锋,必全军覆没。他马上下旨命令:考试武人就是要以技勇为主,如有方略,文字粗浅也可录取。此时文武双全的朱可贞正好投身考场,自然鹤立鸡群,力压群雄。
天启四年(1624年),朱可贞考中武举。他遂客居京华,与北方武学名师切磋砥砺,武艺日精月进,尤其他那把大刀,舞得银光一片,出神人化,且能左右开弓,百步穿杨。崇祯元年(1628年),朱可贞高中武状元。授锦衣副千户,后封昭将军。不过,他因得罪上司,贬谪广西柳州。后复职回广东。当时流寇进犯阳江、电白一带,朱可贞挥军布阵,搜捕悍匪,最后攻破敌巢,大获全胜。后调任广西,当地无寇可歼,致青萍蒙尘,一代英雄虎将,竟无用武之地,令友朋惋惜。
布衣空染洛阳尘
朱可贞确实沧海遗珠。当年他京城应考前,曾单刀独骑,远走边关,细心查看塞外地形,以备日后家国战争之需。
中状元后,他目睹北国势峻,女真虎视眈眈,明军却疆守废弛,朱可贞多次上表请战,都被束之高阁。万言不如一杯水,古来大才难为用。一腔热血化作一溪清流,只好随光阴流逝而渐行渐淡。他也不得不将“抑郁不得其志,落魄无可与言者,激昂慷慨之气,一见于题咏”。
武将作诗,大多清刚峻拔。这首折射其人品志向的《淡交行》也不能例外:……世情冷暖人秦越,却忆淡交怀白雪。援琴一奏来知音,共挹清风啸明月。
同乡黄炳儒为其诗集《丹松斋诗草存》作序时就讲:每西北风云起,辄掀须长啸,有封狼居胥之意。当年霍去病追击匈奴一直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返,后“封狼居胥”作驱逐胡奴之意。可见,宁静的文字背后,其实是郁勃的意气纵横,可惜,“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朱可贞自个儿落得个“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的孤寂无闻,茫然四顾的境地。不过,朱可贞晚年见国事日非,无可救药,也就英雄息心,“不复有意仕进,以诗人终”。
青松向日表同心
朱可贞本是位胸无城府,爽直率真的痛快人。他曾自我评价:余惟慕友生,闻高人韵士。辄赋求友,而良友亦同声相应,握手之余,拈弄笔墨,每结社分题,焚香煮茗,淡如也……愧余不能择交,坐客常满,有浓有淡,俱把臂而称相应。
可惜,一旦他失官潦倒,群友鸟散,只有几位挚友奔走力救,令他彻悟顿醒,发出“途穷见交态”的深沉感悟。不过,朋友遭难,他又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昔日得彻悟,顿抛九霄。
天启年间,监察御史吴裕中被魏忠贤党羽害死狱中,京城亲友因怕牵连都躲避不出,朱可贞念及吴裕中当年曾在顺德担任县令,颇有德政,再加上这次因忠谏身亡,他也就不顾安危,与一位金姓举人联手料理丧事,将吴裕中灵柩运回原籍。这一义举,令兔藏鼠匿的亲朋自愧又惊佩。但朱可贞却认为义不容辞,这正是《淡交行》中“青松向日表同心,车笠死生原不改”的具体行动。可见他确是言行一致,忠肝义胆。
几首珍贵的佚诗
朱可贞因距今年代久远,再加上兵燹天灾,佚诗散落民间所见不多。相传当年龙江紫云阁建造时,朱可贞带头捐款赞助,并题“紫云阁”三字,1957年才被砸毁。另外,朱可贞还有一首《紫云阁赋》,十分珍贵。我们不妨一读片断,略睹文采:龙光俨俨兮凤山之。灵慧昭昭兮龙江敷偏,饮江之润兮,怀允不忘……其龙如翔兮,其凤如翱,翱翔天际兮,皇凤是翼,千春万夏兮,馨闻不息。
不难看出,朱可贞用凤凰翱翔九霄暗喻一片雄心,可惜思绪只能奔突素笺宣纸之上,至多对着山灵岩神一吐抑郁不平。这,让人想起同是武将的岳飞那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晚年,他醉心山水,题诗作赋,在清远,如今还残存着他题咏洗砚亭的两首诗,颇为珍贵,不妨一读:瀑绕层云谷绕罗,环亭飞翠湛清波。主人自有黄庭帖,何日临池换白鹅。闲庭花竹敞幽虚,亭伴青山好著书。莫道翠岩堪避俗,此中原近圣人居。
诗歌清雅素淡,文人情怀,溢于言表,已难见当年意气风发身影。虚付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虽是个人不幸,却是国家更大的不幸。
几位武状元的逸事
朱可贞考取武状元与当时顺德尚武风气不无关系。明代顺德武进士共10人,其中有著名的逢简人刘琦。他在万历年间(1619年)中武进士。历任云南营督司,加授护军连帅轻车都尉,金吾将军。清代顺德共有武进士50人,著名者有乾隆十年(1745年)的武探花胡经纶。尤其是容桂地区,文进士只有11人,武进士却有22人,武举人超百,怪不得《顺德县志》也说这一带“人号富庶,文士迭出,武科犹盛”。
清代武科考试十分注重文化素质,生员至少要能默写《孙子》、《吴子》等兵法,经县试、府试合格才能参加院试。各省乡试都要完成马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科目,然后再完成策论文章。其中“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
当年长乐人李威光考“掇石”时,双手将300多斤的巨石高举过头,正要放下时,手头一滑,巨石要侧翻落地,幸亏他脑瓜转得快,马上飞起一脚,将巨石踢出一丈多远,动作干净利落,连贯潇洒,一点都看不出任何缺陷,并博得考官一片叫好声,他们还美其名为“狮子滚球”。但晚上脱靴子时,李威光发现右脚血肉模糊。
潮安人黄仁勇在殿试时也因机智敏捷,反败为胜。当时他飞舞重120斤大刀时,因为确实太紧张了,不慎失手,大刀飞出,说时迟那时快,黄仁勇用后脚一踢,将大刀踢到空中,然后一个鹞子翻身,将大刀轻轻接到手中,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直看得全场目瞪口呆,鸦雀无声,一会儿才叫好不绝,自然,他也就名列榜首,大魁天下。
因此,在清代,能考上武进士的人都是文武兼备,弓笔娴熟的全才,并非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目不识丁的粗豪武夫。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子。出生于1772年的南海人姚大宁在1807年考取殿试武状元时,他的殿试卷就言简意赅,工整典雅。其中“慎固封守者先事之防,敕宁武功者保邦之大……夫固遐迩清宁,中外诋福,乃复选臣等于廷,而策之以内修外怀,训练整饬之至计”。精辟论述了内修文德,外重武功才能国安邦定,天下祥和。武状元能写出这样舒展雅致的文章,当年朝廷的文功武治也可见一斑。
(此文部分资料为勒流镇吴范夫先生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