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7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散落的历史尘烟
从几张文凭看顺德百年考试历程
今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关于高考的话题仍余炽未消。这,让人自然想起百多年来顺德的考试历史。
严苛的童生考试
清代,最基本的考试便是童生试。也就是地方儒学录取生员,三年两考的常规考试。但规定十分严格,据《大清会典事例》中说“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具有的据,方准应试”。另外,“身家无刑丧替冒各项违碍,方准收试”。此外,录取生员名额也不多,如顺治四年就规定: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这是按照府、州、县的级别规格进行人数分配,因此入学难度颇大。
在填写身份时,也颇为苛严,从祖宗三代名字功名到考生自身详尽资料都一一列出。这是一份清代伦教人梁用弧的准考证。上面清楚写着考生当年为二十五,伦教乡人,曾祖父为梁观觐、祖父为梁廷楠、父亲为梁文荣。梁廷楠就是清末广东著名的历史学家、戏曲家。可见身家清白甚至功名人家才有资格报考,至于倡优皂隶后人,父母新丧考生都只能望洋兴叹,这种阶层歧视和礼教陈规限制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考生仕进的道路。
另外,笔者在一份清光绪十八年顺德县考圈录名单上看到,第一名也称案首,就是后来成为康有为学生的杏坛人麦孟华,此外还有大良南门罗家的罗惇瑗、龙家的龙恩保等。虽然这是最基本的考试,但对于要进入科举途径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可绕开的艰难存在。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约试五场,各场分别试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具备参加上级府试的资格。因为当时清政府就在《大清会典事例》中清楚写明:考试为抡才大典,而府县试尤为士子始进之阶。
童生考试还有一个很严格的制度便是“五人互保”。也就是应试童生必须找本县的廪生,也就是享有政府补贴的秀才作担保,以保证考生符合各种资格和资料真实,县试前,这位廪生更要出来认识一下这位考生。若此考生通过县试参加府试,府学官员在将写满廪生名单的大榜张贴于办公大厅前,让考生选择其中一名廪生作担保。若彼此弄虚作假,则取消有关人员的所有资格。另外,有些地方还实行审音制度,就是对考生的口音进行核对,以确定是否本地区生员,防止跨地区冒籍参考,看来,当时考个秀才也真不容易。
举人的应试
考取秀才后,自然要参加举人考试,当时举人录取的比率与秀才相当,都是1%左右,能考上很不容易。乡试等于全省会考,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考三场,每场考试做三篇八股文,再加一首五言八句的试帖诗。初九日为首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每场都于头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点名入场,每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卷出场。我们又在另一份资料上看到麦孟华参加府考的名单,这次他排行第二。
我们又看到一份清代秀才于光绪元年考取举人后填写的一张表格,内容要求比县考复杂得多,不仅要将出生年月日时写明白,更要从始祖到父亲一口气写下来,另外,所跟从老师的名字、功名以及证人都要清晰记录,足见前人无论是自身还是官府对考生背景资料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因考取极难,当时官府还刊印了不少优秀试题让考生们琢磨模仿,这就像现在的高考范例一样,如清同治年间顺德县考第一名黄鹤华的文章,其题目是《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六百字,一气呵成,最瞩目的是末尾还有主考官的点评:格律谨严,词旨雅饬……各句皆有实义,场中多误以为接搭分叩首尾,甚至将中一句全行抹煞,此作相题不差,制局亦稳,故拔之以冠一军。由此可见当时的考官也非常注重行文言之有物,绝恶游谈无根,并非戏说中的言腐语朽,冬烘无文。另外,还有一份当时考生,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简朝亮的一首诗,这是考试规定项目之一,不妨全文录下:破晓看修竹,霏霏露点轻。玉浮龙啠碎,珠缀凤竿明。衣垳看无迹,琴床滴有声。收来共煮茗,好兴助诗清。其题目是竹露。看得出形制格禁,跋前踬后,无法自抒情怀,也难为了这位大才子。
民国时期的文凭
这是乐从叶向荣先生提供的一张其曾祖父叶宝森的毕业文凭。它是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由广东方言高等学堂颁发的毕业证书。此学堂是光绪二十八年由两广游学预备科馆和广州译学馆合并,并在越秀书院旧址兴建的近代高等学校。当时每年招生500人,设英、日、法、德等语种,专门培养外语外交人才。
在毕业文凭的各科教员名单上,我们可看到一些鼎鼎大名的人物,如东莞人、藏书大家、北京大学教授伦明,他后来担任广东省图书馆馆长。大学者,后来出任新中国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刚刚从日本回来的朱执信,另外还有顺德人胡兆麟。恰巧的是,笔者手头有一份胡兆麟在光绪丁亥年间报考秀才的表格,当年他十九岁,是桂洲人。此人曾师从赵之谦学书艺。善楷书,宽厚沉着,尤专榜首;亦工铁笔,岭南多闻名。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教授文史。现代著名书画印刻名家莫仲予就是他的学生。
作为优等毕业生,叶宝森回家向后曾执教于容山书院,并于民国二十九年被顺德政府委任为桂洲里村乡乡长。这是一份近代顺德读书人从传统的科举应试道路走向更开阔的现代教育天地的珍贵历史见证。
近百年前的英国大学毕业证书
这是一份颁发于1915年的毕业证书。发证学校是英国老牌的多伦大学。获得这份证书的是顺德杏坛人伍景英。这是一位不为人知,但经历非凡,成就卓异的杰出人物。
1890年,伍景英出生于杏坛古朗。他幼居乡间,十岁求学佛山,1905年考入广州黄埔水师鱼雷学堂。1909年,成绩优秀的他被朝廷选派到英国多伦大学学习舰艇技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潜艇封锁了英国,令伍景英深感舰艇技术的重要。1915年毕业后,他到美国电艇公司工作,专门研究潜艇技术。他勤奋钻研,力争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掌握在手,在美国期间,他还和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同在一个工作小组。
伍景英学成后回国,设计了“坚如”、“执信”、“仲元”、“仲恺”四艘巡洋舰,抗战期间,在虎门设计水雷布置工作,成功地阻止了日军入侵。解放前,他受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前司令部,为解放海南岛设计修建大量船只,解放后,任人民海军南海舰队修造部总工程师,为建立人民海军立下汗马功劳。
这张不寻常的毕业文凭默默地述说着一个事实:顺德人不仅在遥远的1872年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万里蹈海,远赴美国求学,成为近代中国外交的先驱,顺德人更在上世纪之初漂洋过海来到陌生的英伦学习先进技术,并成为近代中国舰艇技术的拓荒者。几张看似寻常的表格、证书勾沉出顺德百多年的考试历史,颇让人顿生沦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