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1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东风染尽三千顷
顺德昔日的沙田与经济发展
地少人多的顺德,其经济发展多得力于沙田开发。顺德昔日地临河海,淤沙起积,淤积日久,蔓草淤生,渐成沙田,早在明清时代,顺德人便开始向新沙田进发。
沙田开发筚路蓝缕
不过,沙田的开发一点都不浪漫,相反,需要耗费多年的心血和大量的物资。清代文人龙廷槐有一段文字专述开发沙田的辛苦,因为开发前期需要运送大量巨石沉入海底,以累石基,他写道,石基“周围数十万,以至数千丈不等,石基既累,幸不为风浪冲刷,积之数年或数十年,淤泥与基平,则又运石再累,至再至三,如是者又数年,十数年,渐积渐高,于是坦形可见”。这一工程完成后,就要运送大量硬泥做大堤、小堤,再栽上芦荻,以御风涛,然后再逐渐开拓平整,到这个时候才能种上庄稼,因而一块沙田从开发到产生效益,需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但顺德人以至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力量进行集体开发,硬是在本来白茫茫一片很干净的河汊海畔逐渐拓展出一片片“弥望皆平畴,无烟村之障”的广袤沙田。
当时的沙田管理还算宽松,只要报承,政府大多承认,因为政府部门也乐得将沙田税收作为国家收入的一种捷径,自然,争夺沙田事件也屡禁难止。
昔日顺德人在中山开发沙田,但因地处他乡,故纠纷不断。所谓“一兔在野,众共逐焉,无主故也,积兔在市,过而不问,有主也”。后来,政府规定,纷争两方,沙田归有交税方,若大家都没缴税,则归公家所有。另外,还规定凡是本人原有田地十顷以上,虽田界相连,不得再占沙田。
沙田初种植稻谷外,另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养放鸭子的饲养肥地。因为每年收割后,田地上大量残存着谷穗,人们赶鸭上田,任其觅食,另外,田埂上蟛蜞众多,咬吃谷芽,损坏稻苗,让鸭子吞食蟛蜞,一来保护稻田,二来让鸭子长得又快又肥又壮。不过,这些养鸭特权需申报政府才能批准,但鸭埠与田主并非同属一个人,他们分别拥有各自的经营产业。如北门罗姓就在明代万历年间获得“统以罗荣出名告承鸭埠纳饷”的批文。别小看这种鸭埠,不少人就是靠这些散落田埂上的谷穗而致富。佛山著名的霍韬家族就是当时以专业养鸭而致富,后来霍韬更高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族田成为沙田的主体
由于开发沙田多以家族为主体,因而逐渐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族田。因为,一直以来,这些来自中原的大家族都是举族迁徙,如《龙山乡志》就讲“有族大丁口至数千者,或数百口,数十口者,要皆聚族而居”。这些经过几代人苦心经营的族田,渗透着耕耘者的血汗与梦想,因此他们多在家训中都规定族田“不得典卖”,而一些家族经过不断的兼并和巧取豪夺,占有越来越多的农田。当然,族中人士捐赠田地也成为族田增加的一个部分。如大良龙锡恩就曾捐赠一顷六十二亩,作赡族之田,将每年收存租银分送阖族鳏寡孤独恤费。另外,不少人也用家族资金放债收取利润又进行族田购买。不过,族田已逐渐成为民间耕地的主体。如上世纪三十年代,顺德族田为珠三角之首,占60%,南海次之,占40%,最少的是番禺,也占20%。因此,大家族操控社会的大部分田地已成为当时一个普遍现象。
当时不少家族特意辟出一片族田以获取的利润用于奖励中式考生,如龙山梅氏就“揭三角沙田百亩,为义学膏火之用”。当然,这些膏火费用对于不少穷困的童生来说可谓雪中送炭,但资金的发放其实也暗含着考生日后青云直上后回头关照族中大老的潜在意图。但无论目的如何,它对鼓励族人奋发向上,摆脱困境起到积极作用。
从青云文社看公共田产的利用
另外,由于利益驱动,许多大家族一直为沙田的归属问题而纷争不已。
针对这种层出不穷的情况,当时的政府大多采取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这块田地纳归政府所有。如清代大良人龙葆诚在《凤城识小录》中就记载当年桂洲潘姓和鸡洲李姓争夺抱沙田坦,最后被政府充公为文社公产一事。后来,本地几家大户联名申请承报这片公田,政府也同意利用其中利息部分作为文武考生印金经费,管理则由本地大族罗本厚堂、李子厚堂和龙敦厚堂轮流坐庄,后来再加上部分购入的沙田,便构成后来名闻一时的青云文社的资产。
虽然,一直以来各大文社都由权贵乡绅把持,如当年曾有人撰文披露青云文社的巨绅“吸烟所用纸条,每年出数至千多两白银,又唤凤城厨师为他们制作精美食品,百多年来,顺德人都号青云文社为羽翅局。”
但是,青云文社明文规定:乡科中式每位花红五十两,解元倍递,会元中式每位一百两,状元四百两,榜眼探花各三百两,武途折半。而且每年公推绅士八位,总理合邑公产,城乡各四位,递年更换,以均劳逸,每日薪水四两。而且年终时他们需要将一年进支数目上递,以清眉目。但无论内幕如何,文社资金对于考生的补贴与资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更具有一种社会荣誉感。
清代以来,政府开始收取各种田赋。如乾隆年间,上等民田共征收白银3.3分。咸丰年间,收取4.2分。民国年间首富4.52分。南海也比较相近。平均也是收取4分左右白银。不过,后来各种花样的摊派扑面而来,每每令人猝然难防,政府遂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乡村宗族管理阶层,因而族长往往负担着这种催租收费的工作。由于管理困难,于是他们就规定在年末岁终时,凡是没按时交纳各种赋税的族人,就会在太公分猪肉时扣除他们的"胙肉"。这种具有精神压力的惩罚往往令族人无法逃遁,也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有效方法。政府也乐得袖手旁观,也乐得坐享其利。
沙田带动下的各种产业
沙田的开发不断带动鱼塘的发展与桑蚕的勃兴,咸丰年间,顺德龙山一带“悉以树桑,无复有稻花之香”。而整个顺德在清光绪年间也“禾田多变基塘,莳禾之地,不及十一,谷之登场也罕矣”。另外,许多果树种植也方兴未艾,并成为当时重要的产业,如荔枝、龙眼、甘蔗、蚕种、桑叶等,从而衍生各种墟市。在明代嘉靖年间,顺德只有八个墟镇,到清末光绪年间,顺德已经拥有88个各种墟市,人们相见多问“有鱼多少?”“承价若何?”当时的顺德“万物辐辏,商贾常满”。
当然,大家族大量占有粮田并不断兼并各处沙田,他们无法尽然掌控各种管理细节,于是便雇佣一批中介经营者执行各种具体管理工作,让他们直接雇佣佃农从事耕作,然后自己分享利润,而这些包佃者便成为新型的资产与土地运作者,他们在当时被称为“二地主”,他们与他们的主人一道,加入无情盘剥雇农的行列之中,逐渐导致部分一无所有,日耕夜作的佃农远走他方。当然顺德人开发的沙田,不但缓和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更从昔日单一的田耕种稻逐渐发展为以农业为主,商业辅助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商品化的进程,为日后多种经营的发展奠定了资金与经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