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祠堂分猪肉

走进顺德·祠堂分猪肉

加入时间:2011-02-21 15:31    访问量:1265    信息来源:

2006年7月28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太公含笑挥霜刃
———话说昔日祠堂分猪肉
 
    在昔日顺德,太公分猪肉,也就是古礼的“分胙”是宗族一年中的大事。因为这是一种慎终追远,铭怀祖德的悠久古风。当年孔子从祭而归,至晚不见胙肉至,便对子路说:吾道不行,命也夫。可见古人对胙肉颁分非常看重。“胙”就是祭肉。
 
 
胙肉暗含祖先赐食之意
 
  在人们惯常心目中,太公分猪肉就是每位男丁在重大节日到祠堂领一份胙肉。但是,胙肉颁分制度的细则却隐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礼仪规则。
  太公分猪肉,暗含祖先赐食之意。一般在清明、重阳节、冬至,也就是古书中的春祭、秋祭、冬祭在祠堂隆重举行,现在,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记得当年分猪肉的盛况,乡村中一些家庭人仍存留着当年分猪肉的公鸡大碗。很多家族在节日当天就到祠堂领取胙肉,逾期者则可拿着单据到附近肉铺领取。有的人家将一大叠单据保存起来累积,到迎娶新娘时用于购买一头簪金花的金猪,这也算是一种灵活的变通。顺德大多地方都颁分烧肉,但均安江尾一带却分派蒸猪肉。可谓各处乡村各处例。
  在一份顺德望族的族谱中,里面就写道:春祭、秋祭、冬祭,每丁分胙肉八量。另外,清明拜祭,每丁分烧胙八两。古礼规定,清明拜祭祖先不得用生肉。
 
 
胙肉分贤胙与寿胙
 
  在大多数族谱中,前人将胙肉又细分为贤胙和寿胙。
  在本地一份族谱中,对贤胙的颁分有明确规定:文武庠生国学生每祭胙一份。优拔副岁每祭胙两份。文武举人四份。文武进士六分。文翰林、武士卫八分。文一二品,武一品祭胙十份。
  从中可见,获得功名的族人才能享受贤胙待遇。不过,从细列的规则中也可见,当年社会上还是重文轻武。因为在颁胙细则上,武职官员总要比文职官员高一品才能享受同样待遇。此外,文职九品只能与庠生享受同等待遇。文职七品、武职千总也只能与拔贡岁贡同列,这也从中无言地催促着族中人士精进奋发,以博得更高的职位以获得族中更崇高的尊重。
  寿胙,也就是颁分给族中长辈的胙肉,也很有意思。在一份族谱中里面就规定:除本身应有的丁胙外,男丁六十出一就有胙一份。七十出一两份。依此类推。到一百出一就有五份寿胙。在几乎所有祠堂分胙规定中,都有对老人特设的不同名目的胙肉,不少宗族就称之为“老丁肉”,大多为一斤。顺带一提,不少宗族都有寿金,也就是对老人生日时颁发的带有荣誉色彩的奖金,如六十出一寿金三钱六分,七十出一寿金一大圆。八十出一两大圆。九十出一四大圆。一百出一八大圆。这是对族中老人在几十年贡献家族的一种肯定与推崇。从中也可看出前人对长辈的尊重与绵绵难绝的古风。
 
清明分胙讲究多
 
  此外,清明作为一个家族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上山拜祭先祖是对千年血脉与生命存在的一种尊重与崇拜,更是孝贤的直接体现,因而许多家族都明列拜山与分胙的规则。如“墓拜不到拜山者不与本身丁胙,只与贤胙”。在古代,胙肉具有一种源自祖先血脉气息与照拂的神秘色彩,拥有与失去,都至关重要,更与荣誉息息相关。因此,“不与丁胙”是一种严厉的精神惩罚,那无疑宣布此人已有失去成为此宗族子孙的危险。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族人都不敢有所违背。在一份族谱中就规定:“到山拜祭每丁颁胙两分,不到拜者只颁一分七。”但对年长老人,族规中对他们有相对优惠,如“若七十一不到拜者颁四份,未七十一不到拜者只颁胙两份”。“七十不登山仍与本身丁胙”。当然,细则虽有“仍与丁胙”的规定,但从中可见前人对登山拜祭与否极为看重,即使是七十左右的老人,族人仍希望他们以身作则,率众登山拜祭先祖。
  此外,颁发胙肉者多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且大多规定“递年轮值,开盘分胙”,有些家族还定下“每祭给值年钱100文”和“事胙一份”等待遇。不少宗族还写明:科甲者猪首,贡监生则一斤,襄事者每位给十二两。昔日对科举人士的关注与推崇可见一斑。
 
罚胙是很严厉的精神惩治
 
  胙肉作为具有维系族人血脉关系和维护道德规范的一种物质形式,不少家族都以罚胙作为仅次于出族的惩罚手段。如“祠堂内不得招募外人歇息,窝藏赌博,吸食鸦片,如有违者,罚本身胙肉三年”。一些不肖子孙在祠堂搭建帐篷,疗病治丧,则受到“永远罚胙”的惩治。若更有甚者,变卖祠堂,则除了本身赔偿所有资金外,还要罚本身及子孙胙肉三年,若资金低偿不足,此人便被永远逐出家族。由此可见,胙肉在宗族人心目中其实起到一种代祖先言和履行宗族道德规范的潜在作用。
  不少族谱记载,一些大宗祠大年初一就颁发胙肉,大多为每丁八两。另外,一些家族在正月初十开灯时,就颁发丁胙每人八两。在一份族谱中笔者还发现,一些家族在正月十三的分胙活动中,对有功名的族人除了颁发猪肉一斤外,另还有羊肉六两。可见此家族颇为殷实且有所创新。至于族中子孙外出赴任,三年不到祠堂,则暂停其胙肉,待到回来后再颁发胙肉。这具有一种悠悠的人性关怀同时也隐含着一种隐隐的警示作用。
 
一个胙肉小故事
 
  说到这里,不妨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罗天尺的《五山志林》中,他说在乾隆甲子年间的清明,也就是1744年,他们北门罗家将拜祭后分得的烧肉放回家,晚上看到胙肉发光。各家都一样,他们将胙肉切开一片片,油脂滴在地上仍炎炎发光,当时他们十分惊骇,认为什么神灵出现。后来有人说,他们吃虾酱时,那炙皮也闪闪发光,于是罗天尺认为这可能是胙肉多放盐所致。幸亏当时所有享用胙肉的人都没有不适,所以也就当趣事记录下来。
 
各种有趣的相关配搭
 
  有些宗族颇有意思,不写明颁分胙肉的份量,只是规定“功名肉一碗”。到底碗多大,则存乎一心,这或许他们的先祖在订立族规时希望更熏陶子孙的修养与品性。另外,在许多家族族谱中,还看到除分胙肉外,还配搭“大包两个,棋饼两个,生果一份”,而大包则以猪肉、五仁、椰丝、芝麻、榄仁等作馅,在中秋节除了祠堂颁分胙肉外,不少宗族还有“月饼两枚”,在冬至日,一些宗族也有分配枝叶壮茂的橘子。这些颇为丰富的节日物质,也多少体现了昔日家族资产所产生的一种实质性福利。
  众所周知,太公分猪肉的整个过程,女性没有资格享受这份先祖的福祚,不过,在并不多见的一份族谱里面,我们却意外地看到自梳女却享有“倍之”的独特待遇,因为族规中写道:“每丁人口,皆颁以烧肉、大良光酥、膏煎等各一盒,自梳女则倍之”。从中也可看出在封建时代后期族人对贡献独特的自梳女们的一种认可与尊崇。
  太公分猪肉这种风俗已然远去,但在追寻当年那热闹场面的痕迹中,也多少能感受到一种悠然的古风。

上一条:走进顺德·顺德昔日的沙田和经济发展

下一条:走进顺德·再说大良龙罗两姓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