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9月15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张永锡
桑园堤围话沧桑
“桑园围”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它上临樵北吉赞,下迄甘竹左滩,北依珠江水道,南连西江干流,跨逾南海、顺德地,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桑基鱼塘”堤围保护区,故称桑园围。
雏形源于宋代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原是一个岩岛罗列的弱谷海湾由泥沙沉积而成的平原,三角洲的一些沼泽地形成后,唐代开始就出现“潮田”与“葑田”的种植。以后,随着中原人口频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对加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不过,低洼沼泽地往往被洪水淹没,农业生产深受制约。为了安置徙民,宋初开始,朝廷计划对珠江三角洲实行开发,到了北宋末年,筑堤条件基本成熟,人们在官府倡导和支持下发起了兴筑堤围的热潮。
据《南海县志》载:桑园围于宋代(1121~1125年)年间由官府发动两龙、甘竹、官山、西樵、九江、沙头等地人口进行修筑而成,新修成的桑园围长达2万丈,保护围内面积2200多公顷。由于修堤工程巨大,加上古代施工手段落后、工具简单,当年的设计者为减轻工程量,可谓费尽心思,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筑堤。新堤是以唐代“潮田“小围为基础去进行联接,并且充分利用山丘台地为堤,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二是顺水势筑堤。“当时河床阔旷,潦势不甚猖狂,故堤高不满三尺”(《桑园围志》)。三是新筑成的桑园围是一个开口围,这是考虑到洪峰西高东低的水文现象而设计的既科学又简易的堤围。在宋代,番禺、新会、香山等许多地方尚是海洋泽国,未有筑围,出水宽敞,樵北承受洪峰三尺,到勒流三漕已基本平伏,开口围不但省工省时,而且利于船运交通。
明代基本成型
南宋至元末的200多年间,是珠江三角洲进入修筑堤围的高潮期,而且到了明初开始,许多豪绅在珠江口沙田区广泛筑围造田,导致珠江出海口变长变窄,每年西潦来时,宣泄不畅,形成内河洪水逐年高涨。《桑园围志》载:“江潦盛涨,阻塞难消,旁溢泛滥,往往从倒流港逆灌而入,远近诸堡之在围内者,均受其害”。为了自保,堤内人民只好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对桑园围进行全面改造。“上自丰滘,下至狐狸,以迄甘竹,东绕龙江,周数十里”(《桑园围志》),对堤围进行加宽、加高,又把原来的开口围改成闭口围。这样,明初的桑园围已改造成今天桑园围的雏形。堤围改造后,洪水“倒流逆灌而入“是解决了,但官绅豪强在珠江出海口抛石筑坝造田的现象一直无法遏止,珠江口仍然不断变长变窄,水流阻塞不畅。如《新会县志》记载:“石坝之争筑,必碍下流,下流淤塞,水势泛滥,决防之患,在所不免”。不足百年,桑园围又进入了水患严峻时期。
史料记载,明代桑园围崩决共12次。
清代开始促进桑基鱼塘发展
清代,除了下游继续抛石筑坝造田,使洪水难以宣泄以外,珠江(西江)上游的广西、肇庆等地区又积极修筑小堤。过去,洪峰到时,上游有广阔的河床和山塘旷地,可以分散容纳洪水,纾缓对下游的压力,但上游沿途堤围修筑后,失去了分散容纳作用,洪水挤迫在窄窄河床上,造成洪峰急涨,直迫下游。
清代是桑园围内桑基鱼塘全面推进,经济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富裕,对桑园围也作过多次加固,并修筑过一些水闸,更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年间兵部侍郎温汝适(龙山堡人),他有感家乡父老深受水患之苦,奏请朝廷借得官银八万两,并将银两贷出,所获利息作修堤之用。只是其时桑园围已积患重重,小修小补不足以抗衡越来越严峻的洪峰冲击。据《桑园围志》称:入清以来,桑园围“频年溃决”。据史料记载,清代桑园围溃决16次。
从咸丰三年出现的“东西基漫溢”看来,显然是由于上游洪峰高涨,下游排泄不畅产生顶托作用,使桑园围承受超负荷高峰的结果。这就说明在明末以来,桑园围已逐渐不适应连年洪峰高涨的水文变化趋势。于是,围内各堡乡民在大围内纷纷修筑小堤,构筑第二防线,以期自保。
民国时期失修围崩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承受了一条残缺的堤围,上承清末失修,加上大小军阀混战,接着是日寇侵华,紧跟着是内战爆发,所以,桑园围除了在民初时期重建了“新闸”之外,其后根本无暇顾及水利建设。在国民党执政的40年间,桑园围与围内大小堤围溃决达30多次,至为严重的是1915年(民国4年),由于连日暴雨,桑园围崩决,史称“乙卯水灾”,围内民居“洪水封没门楣”。据当年《广东公布》载:“龙江镇内各围崩陷,或过面,抢救莫及,一时桑基鱼塘尽行淹没,暂计损失百万有奇”。
桑院围的意义
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先民抗击洪水、改造大自然的成功典范。桑园围修筑后,阻挡了洪水,使滩涂变成了良田,而且结合修堤,将洼地深挖成塘,余土培高为堤,从而创出了一种“果基鱼塘“的独特土地经营方式,这不但为后来全面促进“桑基鱼塘”的发展奠下了基础,也为珠江三角洲对低涝地的全面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经验。可以说,桑园围的修筑,对促进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对桑园围的建设改造更是历史空前。今天的堤围保护区,还扩展到南海丹灶、三水白坭两镇,保护面积增至4000公顷。保护区内各镇近年累计投入了数亿元人民币,以现代化手段对堤围又进行一次高标准改造,全堤在原基础上培高1.5米,并实现了水泥结构硬底化建设;堤内的水闸也按照现代化标准进行彻底重建,同时还建立了珠江流域水文变化电脑监控、以及华南地区台风降雨等天文预测系统。
今天的桑园围,雄伟恢宏,达到可抗击百年一遇洪峰的高标准,有效地捍卫着围内数十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