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07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王应麟有没有写过《三字经》 (下)
《解密三字经》
这段时间,随着《解码三字经》相关文章的陆续刊登,越来越多读者对王应麟这位本来陌生的学者有了日渐清晰的了解,但也有不少读者提出他是否确实如传统说法的那样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笔记随手抄集以三言一句的形式写出一本自己并不看重的《三字经》?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笔者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在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去探究一下到底王应麟是否写过《三字经》吧。
《三字经》与《小学绀珠》的差异
【在江浙或传统学者学术观点中,《三字经》是后人不断增补,所以梁灏八十二中状元,苏洵二十七始发奋这两个错误有可能别人增补,这固然能自圆其说。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三字经》只不过是王应麟从《小学绀珠》等书籍中抄录出来形成《三字经》,因为他觉得启蒙读物并不代表自己的水平,所以他不署上自己的名字,但笔者仔细比较了《三字经》和王应麟的经典启蒙著作《小学绀珠》,发现两书共同的词汇中彼此的内涵却存在着大量原则性差异,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若说一位学者在不长的时间内写出彼此针锋相对或指向南辕北辙的两本书,那就有点匪夷所思。】
在《小学绀珠》中,确实有不少与《三字经》同样的概念,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等,但我们若仔细辨析,却发现散落着大量内涵冲突的概念,现掇取部分进行介绍。
三国的次序有问题
【三国排列次序相异的问题古人已经发现,我们不妨将自己还原到宋代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自我咨询对非正统的统治者的态度,就会能明白王应麟写出魏蜀吴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同时代对三国排位的相异反映了不同时代作者的心理。三国史研究专家刘知渐教授曾指出:“北宋政权的取得,与魏晋约略相似,北宋统治者是隐隐约约地以曹操为正统的。所以,北宋时代的史学家,基本都属于‘帝魏寇蜀派’……但是,随着金人占领中国北部以后,女真统治者自以为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应该是正统王朝,反而把南方的赵宋政权当作僭伪……(于是),在南宋方面,尊汉抑曹的正统论,对南宋政权有利一些,因而,‘帝魏寇蜀’的正统论,渐为‘尊汉抑曹’派正统论所压倒。”作为朱熹再传弟子,作为目睹异族入侵的正直而正统的知识分子,王应麟对当时元朝政府深恶痛绝。当时他长期隐居山林,闭门不出,而且每写时间都只写甲子,不书元代年号,因此他在《小学绀珠》中的三国次序是“汉、魏、吴”也就顺理成章,而《三字经》则“魏蜀吴”,显然与王应麟观点相冲突。国家次序的排列并非单纯出于押韵考虑,其实折射出不同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价值判断。
《乐记》存在与否是彼此分歧的关键
【《乐记》是否存在一直是学者们纷争不已的学术难题,在两本书中,对《乐记》的看法显然南辕北辙,若说都是王应麟一个人撰写那就有点说不过去。】
对于《六经》的内涵剖析,两本书也存在不同看法。《三字经》讲: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小学绀珠》称《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小学绀珠》的注解说:诗以导志、书以导事、礼以导行、乐以导和、易以导阴阳。前者只指出六本书的名称,后者则说明每书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从中推断出《乐》在昔日也应是其中一经典,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引用孔子的话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只是后来遗失或毁于秦火。因此,对《乐》存在与否,两书的看法相异,如果说都出自同一作者之手,难以成立。
《四诗》、三王、六谷的界定都不同
【两本书对《四诗》、三王、六谷的内容都所指相异,令人难以说服自己这两本书都出自大学者王应麟之手。】
《三字经》讲: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小学绀珠》则说“四诗”为鲁诗、齐诗、韩诗、毛诗。同时还将注释作者列了出来,它们的顺序是申公、辕固、韩婴、毛苌。很明显,《三字经》注重《诗经》的艺术手法,《小学绀珠》注重不同注者。
《三字经》讲: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注解说:将周文王与周武王合称为一王。并说:文者,武之父,经天纬地曰文。武者,文之子,伐暴救民曰武,(与汤一起)是皆三代受命之始祖,故曰“三王”。
《小学绀珠》则只是将夏禹、商汤、周文王列为“三王”,并没将周武王与文王合并。
另外,《小学绀珠》在“四王”条目中,将周武王与前三人合称为“四王”。可见,两书对四王的界定相差甚远。
对于六谷,《三字经》讲:稻粱菰,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而《小学绀珠》则指出六谷是禾余、黍、稷、粱、麦、。
两书虽在“六谷”的界定上大体相同。但《三字经》有“菰”即“水稻茭米”。《小学绀珠》有“”,并不一致。
诸如此类,例子众多。由上可见,二书无论从学术水平,严谨程度,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若讲这些充满南辕北辙的概念都出自王应麟一人之手,确实让人难以信服,若讲恰巧这些都是后人不断增补的内容,跟王应麟原著无关,那也太过于巧合,无法自圆其说,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两本书的作者彼此毫无关系。
《三字经》著述与王应麟无关
【无论从《小学绀珠》与《三字经》内容的比较,还是王应麟著作的出版年月与区适子去世时间的对照,我们都无法作出王应麟著述《三字经》和《三字经》与《小学绀珠》关系的判断,但我们却无法不承认《三字经》因王应麟名字的附着而得以名声更彰备受历代学者和塾师的青睐,并在逐渐增补完善中成为中国启蒙经典的范本,因而我们对王应麟这位曾经致力启蒙教育并因误会而成为《三字经》作者的大学问家致以充满复杂心情的敬意。】
《小学绀珠》并非流行于南宋,王应麟的著作刻板印刷是在1325年以后,而此时区适子已去世,因此,他也不可能引用王应麟的著作。但是,《小学绀珠》里面确实有不少词汇跟三字经相似甚至相同,因为南宋时三字一句的韵文启蒙课本也所见不鲜,如陈淳的《经学启蒙》等,他有所借鉴也在情理之中,而后人鉴于王应麟曾著有启蒙书籍,想当然认为这本书来源于王应麟之手也情有可原,所以,即使是清人学者夏之翰在《小学绀珠》序中也讲:“吾就塾,读三字言之文,不知谁氏作,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连为王应麟书作序的学者都对《三字经》作者问题莫名其源,含糊其辞,其它蒙童塾师也跟着人云亦云也就不足为怪,不过,《三字经》倒因这阴差阳错,附会着王应麟这位大学者的名声而受到近代学者儒生的重视,不断增补完善,而且衍生出各种内容的《三字经》,令这一古老的启蒙书在不同的时代继续扮演着引领时代风气的启蒙角色,从这一点上来说,王应麟这一文化品牌的推动作用确实功不可没,虽然他跟《三字经》的著述并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