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14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刘桂香
大良罗氏家族:
武纬文经 代有闻人
家族简史——
一门五进士
据大良城南罗氏后人,现年83岁的罗子宪先生提供的资料,大良城南罗家始祖为罗雄洲,名纲,原籍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巷人,其父为河南固始县令。为避金寇之难于南宋从南雄迁到当时的南海太艮村(即今顺德大良),卜居城南,遂为大良城南罗氏之发端。至今已传三十世,族中字辈为“万世光显,子孙昌盛,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惇宗豫厚,崇德象贤。”罗子宪先生说,这个字辈以对联的形式挂在罗家祠堂里,他小时候经常读,所以现在都能脱口而出。
民间谈论大良罗家,有南门罗和北门罗之说。罗子宪先生称,他从父辈那里知道,南门罗与北门罗为同一宗族,但北门罗始祖是不是罗雄洲就不能确定。在他们家族里,有个通俗的说法是,南门罗多产文官,北门罗多产武将。
记者查阅了清咸丰和民国版的《顺德县志》合订本,才知道大良罗氏家族是如此显赫。
按说一族之中如有一二人能在方志上留名,已属家族幸事,然而,记者依大良城南罗家字辈在《顺德县志》中找到的该族相关名字竟有20多个。最令人咋舌的是,仅城南罗氏一门在清朝,就出了15名举人,4名文进士,一名武进士。文进士中又有两名被选为庶吉士,得入翰林。其中,举人罗遇良生五子,二子入选进士(一为庶吉士),一子入选举人,二子入选生员,堪称科举之家。
梁启超曾经描述过:“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入于翰林。”就是说,一省之内每次从1万多个秀才中选出100多名举人,选拔率不足1%;而全国每次从几千个举人中选出100多名进士,选拔率不超过10%;而考中进士得入翰林的,又是不足10%。对比今日,举人比博士难考得多了,更不要说进士、庶吉士。城南罗家一门能在几朝之内出2位翰林院编修、5名进士、15名举人,实为宗族翘楚。
家族闻人——
罗惇衍——顺德史上四尚书之一
罗惇衍,字星斋,号椒生,嘉庆19年(1814)生于大良南门仕宦世家。道光14年中举,翌年入进士,并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兼武英殿总裁,为顺德史上四尚书之一(其余三名为明张泰,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黄仕俊,官到礼部、户部尚书;清梁敦彥,为外务部尚书)。
保举林则徐、曾国藩
惇衍一生爱才重才,一经发现人才,不论其背景如何,都设法引荐。经他引荐或保举的官员有林则徐、骆秉章、周天爵、曾国藩、倭仁、郑敦瑾、袁甲三、吴廷栋、姚莹仕、吴昌寿等。这批人后来都成为支撑危机四伏的清王朝的一代重臣。
咸丰帝破格赏赐“福”字如意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挺进临洛关(今河北永年县治),京城为之震动,罗惇衍立即写了一份数千言的奏疏,详细指出京城内外应如何扎营,官绅士民如何配合防守等,朝廷对此奏议十分赏识,委派他主持京城巡防事务。咸丰五年防务结束后,皇帝特赐宴勤政殿,并破格赏赐“福”字如意一柄。按规矩,京官非一品及内廷行走,没有获颁“福”字者。惇衍当时以侍郎身份获得,实为少见。
罗天尺 ——名震岭南诗坛
罗天尺,字履先,号石湖,为大良北门罗家名人。康熙25年(1686)生于大良石湖涌一书香门弟。20岁即以诗文扬名省城,受到广东学政惠士奇赏识,成为“惠门四俊”之一。
他曾主持南香诗社,是当时岭南诗坛很有影响的人物,作品远播北方。他还是一位文献学家,晚年所著的《五山志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献著作,里面记录了顺德县历代大量史料,包括人物、政事、文物、风土、物产、掌故轶事等,后世修县志、府志、通志都从中采撷材料。
罗瘿公 ——“名士经纪”
罗瘿公,名惇曧,字孝遹,瘿公为其别号,同治11年(1872)生于大良南门仕宦世家,父亲罗家劭为同治进士。28岁获选优贡,上京入国子监读书,后授邮传部司官。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袁世凯称帝后毅然辞职,以卖文鬻字为生,1924年在贫病中去世,年52岁。
罗瘿公多才多艺,善诗书,精通京剧门道,善于编剧度曲。其最大声名在诗,被誉为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与梁鼎芬、黄节、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
没有罗瘿公就没有一代名伶程砚秋
在近代京剧界,“罗瘿公捧红程砚秋”是民国时期一段人所公知的佳话,2006年章诒和在其出版的《伶人往事》一书中,于程砚秋章节里有详尽的记述。程砚秋13岁时倒嗓,依然被师傅逼着表演,前途眼看被毁,是罗瘿公从银行借了700银元将他赎出,并亲自教他读诗学书,编写剧本,还介绍他拜梅兰芳为师。后程砚秋独立组班,初期罗瘿公为扩大其影响,每次都把前几排座位包下,请社会名流去看戏。结果程很快驰名艺界。
举荐徐悲鸿
得到罗瘿公帮助的,除了程砚秋,还有画坛巨匠徐悲鸿。徐22岁时,拿着康有为的介绍信上门向罗瘿公求助,罗瘿公对其作品及资质大为赞赏,立刻去信教育总长傅增湘,称徐为可造之材,举荐他官费留学法国。傅增湘见信,亲自约见徐悲鸿,经过考核,终于同意其官费留学法国。在徐等候出国期间,罗瘿公还经常邀请他听戏、谈艺,并作诗为其扬名。
罗复堪——章草名家
罗复堪名惇暖,大良南门人,道光进士罗家勤第五子。为清末民初广东两大章草名家之一。他早年肄业于京师译学馆,后到吉林当幕僚多年。民国初年在财政部泉币司供职,镌有袁世凯头像的壹元银元上的“壹元”二字即为其手笔。
复堪曾在北京艺专和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书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后人访谈——
“南罗北罗是一家”——与大良南门罗氏后人罗子宪对话
罗子宪简介:为城南罗氏后人,父亲是最后一批秀才,一直在父亲所开设的私塾学习诗文,20来岁跟随世伯严邦英、冯仁甫以及师兄李曲斋(李文田之子)习篆刻。几十年来不懈于篆艺,终成一家。台湾及港澳地区大户名人都求其治印。
记者:罗老先生,大良罗氏家族的始祖是谁,你们有族谱记载吗?
罗子宪(以下简称“罗”):我们的族谱在文革中给毁了。我小时候见过四大卷,内容已不记得了。
不过,我的一位世伯严邦英曾为我们南门罗家始祖写过一篇小文,我还把它刻在印上了。文中说到我们南门罗家的始祖是雄洲公,南宋时避战乱从南雄迁到大良。
(随后,罗先生找出那枚印,那篇二三百字的小文刻在印身上,印底则刻“顺德城南豫章罗氏始迁祖雄洲君这裔孙”,指的则是罗子宪本人。)记者:老一辈大良人说起你们罗家时总要说“南门罗北门罗”,到底两罗是不是同一族?
罗:听我父亲说,两罗应是同族,只是因居住的地方不同,大家用南门北门来区别。
不过,北门罗的始祖是不是罗雄洲,就不得而知了。
按我们罗家人的说法,南门罗出的文人文官多,而北门罗则是武职多。不过北门罗里也出了一个大学者大诗人罗天尺。
记者:您与罗惇衍的关系是怎样的?
罗:我的曾祖父罗家谦与罗惇衍的父亲罗家政是兄弟,家谦是家政的小弟,二弟叫罗家益。
记者:罗家的后人现在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有哪些知名人士?
罗:罗惇衍的后人解放后大多都到港澳去了,只留下很少的后人留在顺德。以前有一个后人住在碧鉴路,我因为住在华盖路而不时能跟他见上一面,现在也不知他还在不在。
现在罗家后人比较知名的应该是罗定邦先生了。他的祖上就是罗家益。他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到台湾,后到香港经商,办了罗氏针织厂。
记者:您也是一位名人啊。
罗:哪里,我只是一个工匠,没有出头的工匠。
(参考书目:《顺德县志》清咸丰、民国合订本,《顺德历史人物》李有华、张解民编著,《顺德文物志》苏启昌等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