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1-11-30 16:51 访问量:5773 信息来源:
责任者:戴东著
索书号:G78/5252
一、养育孩子
曾经在豆瓣上流行一句话,说“生一个孩子,所有的矫情和脆弱都会变得强大起来“。还有很多人拿这一句话对标女温情,说“你们所有的娇柔操作都可以通过生一个孩子来治愈“。生孩子本身是一个动物本能的行为,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你先找个对象、再结个婚、再准备各自社区宝贝生孩子申请、在真正的去生个孩子、生完之后要取名字、买奶粉、上户口、买纸尿裤、各种吃喝穿用的物品,最后还有没完没了的熬夜陪孩子、身材塑形、睡眠调整、体型再造…这个过程看似自然,回想起来确实不轻松。类似游戏的关卡,一关一关的过,最后小孩子成了小魔王,要吃更多东西,要玩更多玩具,要读更多的书,要交更多的朋友,要认识更多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花更多的钱!过五关斩六将的是关羽,把孩子顺利养大成人的是父母,从养育角度而言,父母和关羽同样伟大和彪悍。
等孩子三岁了,你还需要给孩子准备好幼儿园,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双语的还是技能的?日托还是月拖?……等孩子到小学的时候,如果你是北漂、南漂、深漂、港漂或海漂,你海需要在当地有房有车有户口,否则按照目前一线城市的上学要求,要么夫妻双方在当地有社保+工作,要么在当地已经买房买车;否则就得回老家上小学,从零开始打怪升级,一步步让你家孩子重蹈你北漂、南漂、深漂、港漂或海漂的覆辙……等孩子上初中了,基本一切都注定了,该上清华上清华,该上工厂的上工厂,一切开始变得泾渭分明……养孩子,何其容易?
从生孩子到养孩子,再从养孩子到育孩子,过关斩将的你似乎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独立面对所有的问题了。其实,这才刚刚开始。
二、教育自己
我始终觉得,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教育自己。在很多问题上,我们趋向于把自己熟悉的、了解的和可以控制的信息逐步的传递给孩子,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变得有思想、有见解;从这个视角来看,教育孩子变成来两个有思想的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那么,人与人沟通最大的本质是以心换心,获得信任并给予他人以支持。在《觉醒父母》一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这样的案例和思维,你越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像对待老朋友一样,你越能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喜悦。
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自己。从小嘴嘟嘟说话开始,孩子是一个从白纸逐步变得绚丽的过程,你教给他什么,希望他成为什么,他自己愿意成为什么,都是相互交流产生的选择。在小时候,特别是他还不会主动选择的时候,家长的表扬、确认、鼓励、陪伴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父母的养育也有较强的掌控力,在很多事情的选择上父母有绝对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开始变得有思想、有想法、有观点、有认知…这个时候家长的很多话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凑效”了,怎么办呢?他不听我的话?他开始反叛了?他开始翅膀硬了?……他不爱我了。怎么办?教育自己,爱是一种天平,他应该成长到和你一样具有思想、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和选择;他应该有绝对的意愿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他应该可以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他应该长大成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不应该只听你或者其他人的话而不思考,他不应该永远听你的话而不反驳……他在成长啊,是你没有成长;教育孩子,首先得教育自己呀。
三、培育孩子
孩子到了初中之后,越来越不敢谈什么教育孩子的话题了。什么爱呀、表扬啊、确认啊、鼓励啊变成了虚伪的套路,用过十几年的手段突然开始失灵了。孩子开始长大了,越来越需要家长的理解了。理解他的行为,理解他成长的个性,理解他各种各样的不理想,理解他疯狂可笑的想法……孩子越来越大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也会越来越不着家,但内心深处依然需要家人的陪伴、父母的关爱,父母这个时候是否要换个方式继续陪伴孩子长大呢?也许孩子越来越大了,破坏力越来越强了,越来越不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按照家长的规划来了,怎么办?儿孙自有儿孙福,把握好方向,剩下的就努力放手吧。适当的时候提醒一下,必要的时候关怀一下,在方向、原则或道德水平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正视、重视问题;在不涉及法律、道德和大方向、原则的问题上,做到即使提醒、日常沟通就非常好了。
培育孩子是很难的,目标是希望他独立成人,但是又不期望他独立离家太远。矛盾、纠结、痛苦的无法选择,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老的时候,大概就是逐步变成小孩的过程。我们会无理取闹,也会情绪化失控,更会像孩子一样孤独、失望、没有目标。那个时候的我们,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自己养育的孩子吧。
培育孩子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教育,陪伴是日常的陪伴和培育之间的陪伴。教育则更多的从自我反省角度来理解和执行。在《觉醒父母》中,我看到戴老师的大智慧,总结出养育孩子的八大关键核心智慧,从“爱、表扬、确认、鼓励、理解、陪伴、宽容、提醒“的关键词可以看到人生的智慧真谛,也警示父母更好的与孩子相处,用爱教育爱,用真心换取真心。
推荐给需要的父母们,也推荐给还是孩子的“父母们”,希望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作者:胡阿忧(来自豆瓣)